2019自主招生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幅缩招
2019年堪称自主招生史上“最严”的一年,教育部对自主招生做出了10项严格要求,剑指公平正义,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即为其中之一。
2019年自主招生特点---“惨淡”
根据相关部门严管自主招生的要求,各高校大规模缩减了自主招生数量。中国教育在线对70所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进行了数据采样,仅两所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与去年持平,其余高校均缩减了计划。其中,有13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计划缩减了60%,上海大学缩减了80%。
2019自主招生突出特点-----大幅缩减“人文类专业”

清华大学取消了所有文科专业的自主招生。在招生专业方面,今年仅保留理工科,经济、金融与管理类和文理通识类,文科专业都取消了。
山东大学,没有文史类计划,只招生理工类。
中南大学,今年法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均不再参与招生,仅面向理科学生自招。
吉林大学,2019年缩减至理科类5个专业大类,2018年招收含文、理、工、医24个专业。
武汉大学,国学院未被列入自招名单。
厦门大学,取消外文组专业自招。
中山大学,取消外语类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经济管理类招生。
重庆大学,削减新闻、外语、法学专业。
............
缩减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可能原因
2019年自主招生,五大学科竞赛成为学科特长的基本wei/yi性证据。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都是针对理工类学科方向的赛事。
对于具有人文社科类专业潜质考生的考查:一方面,评价标准难统一,对学生的能力难以进行科学的评价,如文学素养、知识储备、学科兴趣等;另一方面,文科领域缺乏权威的学科竞赛,学生的能力也难以用证书、奖励等方式进行量化。所以2019年,在教育部关于自主招生工作的十严规定中,人文社科类专业遭到部分高校集体封杀。
2019年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幅缩水造成的长远影响
目前部分省份都在进行新高考改革,尚且不论新高考改革下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会如何。但从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大方向上就足以影响部分学生的选科考量。
新高考的初衷一直都是鼓励学生去“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在大环境影响下,考生是否还能够大胆的去选我所爱呢?处处都是功利性的倾向,又怎能去批判新高考在选科过程中的“功利性”考量呢?
百学观点
自招是风向标和指挥棒,每一年的政策变化和录取走向,将极大影响后续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与方向判断。出台政策需要慎之又慎。
1、在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下,强化人文类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鼓励理科偏文的学生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背景下,自主招生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幅缩招,是否与趋势背离?
2、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潜力,是有考核方法及评估依据的,虽然相较理工类有较大的评估差异,但问题总能解决,如2019年一刀切的办法是否妥当?
3、人文社科类专业需要学生长久的研究坚持与兴趣导向,利益回报短期内无法与理工类专业相比。自招加分的优惠导向,更应该给予这些基础类专业,也是对坚持学科兴趣的学生一种报偿。至于在自招中大行其道的计算机类、金融类专业,百学生涯认为,享受优惠的必要性不大。
自主招生的资源,应该给予基础学科,给予需要较长回报期,但对各学科的长远发展有基础支撑作用的学科,例如人文社科类、基础物理和数学、基础化学等专业。
这才是自招的选拔价值所在。希望2020年的自招政策,能归位于政策对趋势的顺应和引导,这样一个角色,才是政策应该承担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