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 媒体的三次态度转变
招生考试,一直是教育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虽然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数量无法跟高考录取相比,但是由于自主招生涉及成绩zui.好的金字塔尖的考生,其关注度丝毫不亚于高考。
在有关自主招生的报道中,媒体的报道立场经历了三个转向,与这场招考改革展开了对话,而从中也透视出招考新闻报道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自主招生报道的三次转向
第一阶段:认可
复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推出的第一年,媒体几乎是叫好声一片。跑惯了高考的记者深知招生考试制度一直制约学生减负的成效,多年呼吁打破一考定终身,此次终于有了最实质的改变。2006年3月2日新华社发文《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复旦自主选拔三大问题解析》,引用教育界人士的话:这是继高校实施保送生、优秀生自主选拔、5%自主招生选拔等政策后“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从5%~10%,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据递增,这更是一个信号: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步伐在加快,试点一推开,高校拥有更多自主招生权将势不可当。
2006年4月12日文汇报发表《自主招生素质教育“助推器”——考生、高校和中学视野中的复旦交大选拔方式改革》,也表达了类似的肯定。
第二阶段:质疑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招生录取名单公布之后,被录取考生按照规定依然参加了高考,对比他们的高考成绩可以发现,大部分考生凭借高考同样可以被录取到这两所学校,这样的重合率达到95%以上,通过自主招生让更多适合高校培养的偏才怪才有机会被录取,显然成了一句空话。这项考试的权威性开始受到质疑。
从2007年开始,媒体在自主招生报道态度上似乎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对自主招生提出强烈的质疑。认为自主招生成了圈地运动,是高校抢生源的大战。
2008年12月29日,新民晚报发表《自主招生面试农村学生吃亏吗》,指出对农村地区并不富裕的考生,还有一个考试成本的问题,偏远地区的考生往返奔波,家长又要陪考,交通、住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有报道指出,面试题目更加利于城市考生来回答,公平性受到质疑。
2009年4月20日,东方早报发表《六成学生称自主招生加重负担》,认为自主招生俨然已经变成了“小高考”,陷入了“应试”圈套,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第三阶段:批评
进入2011年,自主招生陷入了集团化作战,北约、华约、同盟相继出炉,被戏称为“三国杀”。粗略估计,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全国约有近20万人次的考生轮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2011年2月21日,文汇报发表《高校招生改革已误入歧途》,对自主招生多年改革实践提出批评,文中写道:“高校获得更多招生自主权,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权”的改革初衷似乎并未实现,而高校却陷入了一种集团作战的混乱局面。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中学教育工作者、焦虑的家长质疑声四起:高校招生改革是不是已经误入歧途?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