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检测试题
一、填空
(填空1-10题,数学课程性质方面)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构)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填空 第11-30题数学课程理念方面)
1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12.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13.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4.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15.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
16.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数学课程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18.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19.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20.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21.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22.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
2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4.(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5.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6.(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进教师教学。
27.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28.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29.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30.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填空 第31-47题数学课程目标方面)
31.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32.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33.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4.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35.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
36.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37.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38.抽象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形成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方法)的能力。
39.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
40.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
41.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
42.在第一学段中学生能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43.在第二学段中学生能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
44.在第三学段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
45.在第一学段中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46.在第二学段中学生能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7.在第三学段中学生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填空 第48-67 数学课程内容方面)
4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49.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50.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51.综合与实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52.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53.“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54.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55.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56.“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57.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58.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
59.“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60.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61.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6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
63.“数据分类”的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
64.学生经历从(事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程,感悟如何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标准,依据标准区分事物,形成不同的类。
65.“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
66.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
67.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
(填空 第68- 77题学业质量方面)
68.(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69.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70.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7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72.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7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74.学生要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75.在第一学段,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感)、(量感)和应用意识。
76.在第二学段,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数学形成一定的(求知欲),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77.在第三学段,能从数学与生活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尝试、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填空 第78- 96题课程实施方面)
78.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 达成 。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
79.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80.“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核心素养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81.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82.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83.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两个注重是(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2)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84.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方式。
85.新课标中注重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86.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87.新课标中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88.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
89.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90.主题活动教学是跨学科背景下的数学内容学习,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背景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概念、关系和规律,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91.主题活动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对现实情境与数学表达之间关系的把握;学习活动中操作、思考、交流、创意等方面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报告等物化成果的评价。
92.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93.评价维度多元是指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94.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95.命题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综合考查“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题目设置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
96.数学教材内容结构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教材内容组织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教材内容要求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
二、判断
(判断1-10题,数学课程性质方面)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对 )
2.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 对 )
3.数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错)
4.数学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 (对 )
5.数学不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错)
6.数学可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对 )
7.数学的学习,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对)
8.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构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 对)
9.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对)
10.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对 )
三、简答
(简答 1-3题 数学课程目标方面)
1、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哪些?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儿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