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都让孩子考体制内和国企,应不应该听
原创 杨歌 老杨聊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
首先不是喜欢,是经验和教训。
家长的阅历告诉他们,20岁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雄心勃勃目空一切,到了人到中年的时候,才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凑分母的,这时候再想去体制内寻求庇护已经没机会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体制内的高下限,可以让人生更从容一些,日子更平稳一些,幸福感高一些。
当然,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肯承认自己属于凑人头的,所以才会和家长有观念冲突,等自己人到中年后,自己的孩子又和自己延续新一轮冲突。
应不应该听,关键看家长的“身份”。如果家长是体制内人,或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比如是个小老板、高级教师之类的,起码应该听一听,因为他们受教育水平和观察力都比大多数人强,对社会对你更了解。如果家长很平庸,只是道听途说什么什么好,那不靠谱,尽可能自己拿主意。
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呢?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有集体归属感:这种感觉对很多人很重要。这几个职业有什么共同特点?属于体制内范畴,有编制(部分医院已经改革了但换汤不换药),用俗话来说就是属于“公家人”。人们总是害怕孤零零的感觉,害怕被组织抛弃,这几个职业可以名正言顺抱大腿,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一种“襁褓”的安全感,国家不倒我不倒。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再就业太吓人了,大部分家长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都想抱国家大腿更紧一点。这也是去私企、外企,做自由职业者容易被看成无业游民的根本原因。
稳定感强:除了是“公家人”以外,老师、医生属于常青树职业,自古以来就比较受人尊敬,一个救死扶伤一个教书育人,且谁都离不开,这种需求和尊重会给这两个职业带来明显超过当地平均收入的收入,日子大都过得去,比大部分老百姓要好。
社会声誉度高:简单来说就是有面子上档次,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有好几个,比如稳定、长久,比如有编制属于“公家人”,比如收入明显超过当地平均收入,比如是中产阶级中最常见的职业,这种社会声誉度高好处是家长脸上有面子,好找对象,在大多数家长眼里这几个职业属于最喜欢介绍对象的目标。私企外企,打工的,朝不保夕,跟无业游民也差不多,自由职业者,标准的无业游民,那怕开工作室开淘宝店一年赚百万。
本来就是好职业:你还别不服气,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三四五线城市县城乡镇,好职业真还就这个几个,可以加上垄断国企,剩下的大部分跟无业游民也差不多,只能在私企打个零工做个小生意,大部分中小城市乡镇的私企工资相当低,还缺失各种保障,做小生意也不容易,大部分勉强养家糊口。即便在北上广深杭等大城市,这几个职业也属于相当不错的。不要以为大城市只有IT互联网和金融,不要以为IT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只有阿里网易华为只有券商投行,那才容纳几个人,大部分私企也不行,但说无业游民还算不上。
大部分人对职业的概念很浅:除了比较熟悉的老师、医生、公务员、会计就不知道了,有点见识的还知道程序员、柜员、工程师、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等。剩下的99%都是属于无业游民,反正不知道干啥的。
大部分人对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认识很浅:也就只知道学医学做医生,学会计做会计、读警校做警察、读军校做军人、学法律做律师、学师范做老师这么几个有限的专业和职业的对应关系,剩下的99%都是属于无业游民,因为确实不知道干啥的。
大部分人对体制外组织(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了解太少:以私企、外企为例,大部分家长知道有总经理、董事长、工程师、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工人等职位、岗位,其它的就不明白了,比如行政人事、后勤总务、业务管理、法务品牌、新媒体运营、市场策划、审计、售后服务、物流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公共关系、门店管理、产品管理……一无所知,所以去了私企民企很可能就是无业游民,说不出来他干啥,说出来也不知道,还容易被辞退。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