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不再是宝宝了,因为他们开始养宝宝了
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
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深谙互联网的门门道道;
他们是计划生育内的一代,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崇尚个人主义;
他们也是父辈口中“一代不如一代”的那一代,喜欢暗讽“奋斗”精神,以“提前退休”为目标,热爱“四大皆空”。
这波人,几年前还在“不知羞耻”地喊着“我还是个宝宝”,但近段时间,变安静了。
鱼sir一瞧,原来是开始养娃,抽不出时间了。
精细化育儿下
被无限放大的焦虑
90年的橙尹(化名)是一位全职妈妈,她的女儿马上要迎来“可怕的两周岁”了。
在和女儿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橙尹总时不时蹦出一句话,“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鱼sir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女儿不爱吃东西,“身高偏矮。”
她会将部分原因归于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没能培养女儿吃饭的习惯与乐趣。
为了女儿可以“吃得多,长得快”,橙尹每天会特意早点起床,花心思做辅食,“每天变着花样。”
橙尹从抖音上学做的宝宝版狮子头
在教育上,橙尹也慢慢觉察到了一些焦虑感。
她早早给女儿买了绘本、拼图、英语启蒙类点读本等,想着一有机会,就带着女儿简单入个门。
大多时候,她不会要求女儿达成什么目标,就当是亲子关系时间,自己能陪在女儿身边就好。
可出门一接触,她发现同岁的孩子已经拼完了好几幅图,自家女儿还在瞎玩,便难免担心女儿落后,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不上心。
这种摇摆让她有些无所适从。
那怎么办?
她笑着说,希望自己可以全能,能够面面俱到。
像橙尹这样的妈妈,其实并不典型。
90后这一代妈妈普遍没有沿袭老一辈的育儿经验,而是转向了一种真的需要妈妈全能才能做到的“精细化育儿”方式。
“精细化育儿”的反面是“放养式育儿”,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一大特点是,全方位全时段介入孩子的成长过程。
比如,孩子尚在母腹,母亲往往就会被告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以免影响孩子的肤色、发量、健康等等。
孩子出生后,尽量纯母乳喂养,一切孩子用品都得是“天然”的,妈妈zui.好会自制各种孩子的美食,早早做好教育规划等等。
这原本是一种中产的育儿方式,因为它对家长的时间、能力和经济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可现在似乎被全民认可执行。
有限的家庭支持和无上限的“精细”,会形成一种张力,自然让身处其中的家长,变得越来越焦虑。
橙尹为孩子吃太少,启蒙落后焦虑,也有家长为孩子睡太晚焦虑,还有家长为自己没什么特长不能辅助孩子学习焦虑。
总之,各式各样的焦虑。
不过,鱼sir仔细一思索,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或许藏着一层更深的焦虑,对获取权威育儿知识的焦虑。
“精细化育儿”需要大量权威育儿知识作支撑。但目前市面上,信息鱼龙混杂,各家之言,众说纷纭。
而90后本身育儿知识基本为零,又不认同老一辈经验,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什么可依据的感觉。
但事实并非如此。
互相矛盾的育儿理论
妈妈们选择摸着石头过河
外界总觉得90后不靠谱,当了爹妈的90后更是可怕。
但鱼sir在跟几位90后妈妈聊过后,发现她们在育儿这件事上,很认真。
这种认真体现在,一方面愿意学习,另一方面,不以所谓的权威为绝对权威,更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
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对互联网自然会有着很深的依赖,在养娃这件事情,亦是如此。
三年前,上海市妇联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4-6岁幼儿父亲参与研究:定位、参与、效应》显示,54.2%的受访幼儿父母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知识来自网络。
某母婴类APP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通过APP查找育儿困惑的答案”的父母超过了60%,从比例上超过了搜索引擎,2017年家长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也较2016年有明显提高。
橙尹获取育儿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各类公众号、app、短视频等,“书籍也会看,但很难通本读下来”,另外,则是朋友间,家长圈,大家信息互通有无。
95后宝妈Roman也会时不时从网上获取一些信息,但她强调,“都是做参考,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方法也不一样。”
对于时下一些流行的育儿观,比如“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等,Roman觉得“这说法有三分道理,可以借鉴”。
90年妈妈Coco则直言,不相信互联网的信息,她的信息更多来自身边的家长圈。
互联网公司运营经理Felicia在育儿信息的获取上,则显得稍稍有些不同。
由于住的地方离医院近,怀孕期间,她会经常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课程,包括新生儿抚养疾病应对、哺乳、日常护理等等。
后期,她也会阅读各类书籍。
但她发现一个现象,一些书籍,哪怕是权威的专家医生所著,相互之间也存在矛盾,“有些说物理降温有用,有些会说没用。”
我问,那你相信哪种?Felicia说,只能靠自己判断,看哪种观点更能说服自己。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90后一代普遍更愿意相信科学,想忽悠他们,变得越来越难。
40%的妈妈表示一直以来都会关注母婴相关内容。
Felicia就不相信什么全脑开发。
她和Roman持类似的看法,可适当借鉴,但不迷信任何一种流行的育儿观,依据孩子自身特点是首要原则。
“把自己压缩得很小”
需要重新放大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这首来自纪伯伦的诗,相信不少家长都很熟悉。
新的时代,一种新的亲子关系正在“破土而出”,但似乎又困难重重。
Felicia在谈及亲子关系时承认,孩子长大,迟早会离开自己,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多地和孩子平等相处。
“可很难做到。”她坦言,“还是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教育孩子,今后尽量尊重他的想法。”
面对7岁的儿子,Coco表示自己和老师根本说不过他。
有时候她会因为孩子“叛逆”,说的话都不听而头痛,但换个角度,她发现不是这样。
“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凭什么左右他。”
她渐渐发现,儿子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个体,常常会带给她不少惊喜,“我们不应该去很主动,或者是很刻意地去规划他的想法,顺其自然。”
Roman坦言,在尊重孩子这一方面,孩子爸爸要做得比自己好。
有一次,买绘画的乌龟,儿子想选一个Kitty猫的,她出口想要制止,“这是女孩子的”,边上的爸爸连忙说,“你不要干预他,让他自己选择。”
被提醒后,Roman就收住了,“爸爸是对的。”
其实,尊重孩子,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伴随着家长的精神独立,尤其是和孩子有更深连结的妈妈。
鱼sir问了几位妈妈一个同样的问题,有娃前和有娃后,她们ZD的改变是什么。
答案大同小异:慢慢失去了自我,用橙尹话说,“把自己压缩得很小。”
不过这不代表是痛苦的,它是一个过程。
Felicia回忆,孩子刚出生时,每当孩子亲她,她都会心动不已,仿佛初恋,一刻也不想离开他,“其实是我更需要孩子。”
直到现在,她的自我才回来一点点,她希望自己可以“早日重回自由的状态”。
Coco当了7年全职妈妈,眼见儿子马上要上小学,该是到了最“鸡”的时候了,她却选择“出道”做起了主播,且在短短两个月内,就上了两次某短视频平台的热搜榜。
不菲的战绩,巨大的潜力,促使她将更多精力转向了工作,原先的家庭分工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如今,她每天需要花3-8个小时在直播上,以往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辅导班的活,部分落到了“队友”身上。
鱼sir好奇,问她难道不焦虑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受摇号新政影响,幼升小变得更加关键的情况下。
Coco直言,“不焦虑,反正(孩子)学不起来。”
鱼sir知道,这是自谦。
但也听出一点“放过自己,放过孩子”的意味。
背后反映的或许是,中国家庭模式正在经历一种嬗变:从“一切为了孩子”模式到”大人+孩子”双中心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届妈妈会努力挤出更多时间给自己。
她们爱美、爱玩、爱学习、爱社交,面对育儿压力懂得自我释放和纾解,看剧看综艺成为放松、调节情绪的较好出口。
她们相信,爱自己不会耽误孩子变好,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原创 我是鱼sir 鱼sir家长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