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为诗词增色(上)
典故为诗词增色(上)
初中语文课文中,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运用典故的情况。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我们虽然不能很好地写诗作赋,但是可以从学过的诗词中寻找诗人运用的典故,明白它们怎样地为诗词增色。
李白二十多岁出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陷,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在他离开长安时写了三首《行路难》,诗中写世事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在其中的一首诗里,李白借姜太公在渭水的磻溪垂钓,等待周文王的重用和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实现“济苍生”的宏愿。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了沧海扬帆的勇气,写作时化用了南朝时宗悫的话“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由于李白在诗里运用典故,使得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表现得含蓄而诚挚。
唐代诗人里刘禹锡也很善用典故。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写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为答谢。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交代了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二十三年里,刘禹锡从京城贬到远州、朗州、播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其中的心酸和悲凉只有自己体会最深。所以在颔联他要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和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以及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无限悲痛惆怅,如果不用典故行不行?当然行了。但是写出的诗句有没有用典好就不知道了。我们可以试一试,把用典的颔联改成不用典故,比如“怀旧空吟苦诗赋,到乡翻似隔世人”,“苦诗赋”和“隔世人”已经没有典故,读起来好像意味浅了,韵味没了。而原诗的典故“闻笛赋”和“烂柯人”却似“水中撒盐,饮水乃知盐味”。“闻笛赋”的典故是,西晋人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的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烂柯人”的典故是,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刘禹锡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怀念亡友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自然贴切。
唐代诗人里边善用典故的当数李商隐。初中语文学习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首联用两个“难”字强调;颔联用比喻、双关形容;颈联状写不相见哀怨;到了尾联想象相见,但如果用白话叙写,显得不含蓄,也与无题不契合,所以还是用典吧:“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青鸟频频到蓬山传递相思之情,典故的运用显得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李商隐用典的诗句我们常见的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们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去做详细的理解感悟。
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研究。而唐诗中典故的运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对用典进行重点分析理解,更有助于对诗歌的学习,因为典故为诗词增色不少。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