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五石之瓠》教案

发布于:百学网 2021-10-26

《五石之瓠》教案

  【教材定位】

  《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的艺术特色。

  【素养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人物轶事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3.了解庄子思想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4.了解《庄子》和《逍遥游》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五石(shí) 瓠(hù) 瓠落(huò)

  呺然(xiāo) 掊之(pǒu) 不龟手(jūn)

  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鬻(yù) 越有难(nàn)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层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谓:对……说 ②贻:赠送 ③瓠:葫芦 ④树:种植

  ⑤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⑥坚:坚固的程度

  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拿起自己

  ⑧以为:把……当作 ⑨则:那么

  ⑩瓠落:很大的样子 ⑪呺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⑫掊:砸破

  释义: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

  明确 ①多用否定,增强语气;②多用散句,口语,通俗易懂,平实自然。

  【思考2】研读第二层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固:实在,确实 ②善:擅长

  ③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④洴:使动,使……浮起

  ⑤澼:在水中漂洗 ⑥絖:同“纩”,丝絮

  ⑦事:营生 ⑧鬻:卖

  ⑨请:请允许我 ⑩说:同“悦”,取悦

  ⑪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⑫一:同样的

  ⑬或:有的人 ⑭异:不同

  释义: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明确 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通过对药膏不同的用法,得到前后不同的结果,得到“所用之异也”的结论。

  【思考3】研读第三层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虑:用绳结缀 ②以为:把……制成

  ③而:表转折,却 ④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释义: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艺术特点。

  明确 ①想象奇特丰富;②敢于讽刺批判。

  【思考4】概括本文的寓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 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ZD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思考5】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

  明确 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的真人状态;反之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五、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

  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

  ②运用浅近的寓言,文姿多彩。

  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③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

  六、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B

  【解析】

  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故选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答案】D

  【解析】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C

  【解析】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意思是:如今卖掉这个方子,一下子就能赚一百两。鬻:卖。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意思是: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贻:赠送。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意思是: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说:劝说。

  故①③⑤全部正确。故选C。

  七、庄子名言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八、阅读与思考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

  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提的,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南与北可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好比处在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述那个“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妙的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

  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ZD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槃礴”, 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这样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摘编自吴靖《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

  九、作业

  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庄子哲学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五石之瓠翻译

五石之瓠 庄子 〔先秦〕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