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语文笔记
1.一、文化常识
1.1.1. 科举制 起止与发展
1.1.1.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成型于唐,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1.2.明朝完备,分为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乡试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叫解元,会试考中的叫贡生,第一名称会元
1.1.3.太学,国子监是zui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Ps∶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制度.
1.2.2. 中国古代地理
1.2.1.中原∶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西河∶黄河以西
1.2.2.江东,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表,江南∶长江以南关中∶函谷关以西山南水北为阳
1.2.3.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南京∶建康 苏州∶ 姑苏
1.3.3.中国古代历法
1.3.1.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3.2.天色计时法∶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跌,哺时,日入,黄昏,人定.
1.3.3.纪日法∶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胺fei,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4.4.中国古代称谓
1.4.1.男女相同: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1.4.2.男:8岁称龆年; 15岁称志学之年;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1.4.3.女:7岁称髻年;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标)梅之年;30岁称半老徐娘
1.5.5.古代节日
1.5.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1.5.2.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1.5.3.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1.5.4.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1.5.5.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1.5.6.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1.5.7.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5.8.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5.9.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5.10.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5.11.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5.12.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1.5.13.初阳∶ 冬至后立春前的一段时间
1.5.14.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6.6. 中国古代官职
1.6.1.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管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与考核,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管理科举典礼,学校.兵部∶军事,刑部∶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
1.6.2."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权""摄"署"守"行"假"都是代理官职"视事"指官吏到职开始工作,"下车"指新官到任
1.6.3.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1.6.4.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
1.7.7. 中国古代典籍
1.7.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7.2.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加《乐经》(六经)六艺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
1.7.3.《春秋》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1.7.4.《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共130篇,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七十列传,三十世家
1.7.5.《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资治通鉴》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
1.7.6.《左传》 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7.7.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
1.7.8."风骚"∶指《国风》和《离骚》"风雅"∶ 指《国风》《小雅》《大雅》
2.二、小说阅读∶
2.1.五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
2.2.环境的作用
2.2.1.1,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2.2.2, 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2.2.3.3,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2.4.4, 烘托人物心情
2.2.5.5, 表现身份,低位,性格等
2.2.6.6, 暗示命运
2.2.7.7,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2.2.8.8, 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2.2.9.9, 在开头,引出下文。在结尾,呼应上文
2.3.标题的作用
2.3.1.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
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2.3.2.2,以物件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
情感,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2.3.3.3,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展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2.3.4.4,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等作用
2.3.5.5,自身表达特点角度∶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反讽等手法
2.4.答题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
2.4.1.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4.1.1.1,正面∶语言,动作,细节,肖像,心理,作者直接评价
2.4.1.2.2,侧面∶对比/衬托,借助典型化场景衬托,文中对人物的评价
2.4.1.3.3,补充∶ 欲扬先抑
2.4.2.人物形象的作用∶
2.4.2.1.1,人物上∶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2.4.2.2.2,情节上∶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2.4.2.3.3,主题上∶表达了什么什么的
2.4.3.情节的作用∶
2.4.3.1.1,开端∶使故事切入自然
2.4.3.2.2,发展,高潮∶ 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
2.4.3.3.3,结局∶使故事有余味
2.4.3.4.4,线索∶ 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脉络清晰
2.4.4.叙述人称和视角∶
2.4.4.1.1,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4.4.2.2,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间的距离,增强文章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情感交流
2.4.4.3.3,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自由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同时
发展的不同事情(全知视角)
2.4.5.叙述方法∶
2.4.5.1.1,顺叙∶使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4.5.2.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2.4.5.3.3,插叙∶使情节更完整便于读者理解,结构更紧密,内容更充实
2.4.5.4.4,补叙∶更好的表达主题,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效果。
(Ps∶插叙可删,补叙不可删)
3.四、作文∶
3.1.文章构成
3.1.1.第一段∶ 引材料(if材料作文),最后一句要点明观点(可用题目)
3.1.2.第二段∶分析材料,或者一句简短的名言(展现文采)
3.1.3.第三到五段∶分论点
3.1.4.第六段∶联想自身实际,总结前面的论点之间的关系
3.1.5.第七段∶ 结尾,再次表明观点,可用标题照应
3.2.作文素材∶
3.2.1.1,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
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3.2.2.2,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
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3.2.3.3,顾方舟∶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是医者大仁。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
丹,更是拳拳赤子心。
3.2.4.4,朱丽华∶盲人中医师,坚持做慈善累计373万元
3.2.5.5,张富清; 初心自慷慨;尘封功绩的退役军人,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
心,默默奉献
3.2.6.6,杜岚,尤端阳∶薪火传无尽;澳门濠江中学,每周一坚持升国旗,五星红旗
下不灭的薪火。
3.2.7.7,伍淑清∶ 山河澄正气;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
3.2.8.8,黄文秀∶兰谷遗芳远;大学硕士毕业回乡,带着村民致富,30岁不幸遇难
身亡,留下最美的韶华。
3.2.9.9,潘维廉∶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热爱中国,在厦门大学任教,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4.三、诗歌∶
4.1.古典诗歌中常见和的思想感情∶
4.1.1.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心痛百姓
4.1.2.2,人生志向∶ 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 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4.1.3.3, 人生感受∶ 伤春悲秋之情; 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告慰平生的喜悦
4.1.4.4,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边关怀人
4.1.5.5,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 勉励友人亲人;坦诚心志的告白
4.1.6.6, 寄情山水,恬静淡泊 7,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4.2.诗歌鉴赏: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4.2.1.炼字
4.2.1.1.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4.2.1.2.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具体的景象
4.2.1.3.3 ,结合表达技巧阐释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2.2.炼句
4.2.2.1.1,解释该句的意思
4.2.2.2.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
4.2.2.3.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2.3.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
4.3.诗歌表达技巧∶
4.3.1.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4.3.2.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用典,对比等
4.3.3.3,篇章结构手法∶伏笔,铺垫,承上启下,首尾呼应,以景结情等。
4.3.4.抒情手法∶
4.3.4.1.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4.3.4.2.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象征,托物言志;借历史事件抒情,借古讽今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