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节,自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清明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在中国知名度非常高,只要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甚至都会背诵。它语言明白晓畅,音韵和谐,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清明,纷纷春雨,一神情忧郁的行人,酒家,牧童,远处的杏花村,好一幅清明图,画面突出,意境深远。不用细言,便感其中美妙。
人们在喜爱之余,对这首诗进行各种把玩。有人把他加以简化: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把一首七言诗变成五言诗,格律基本工整。当然少了“纷纷”,春雨绵绵的味道已失;少了“借问”“牧童”,缺了些情节性。
又有人把它改成长短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人不精词律,未能找到与此对应的词牌。也许根本没有相应的词牌,但它音韵依然十分和谐,不失美感。
还有人索性把它改成一个微型话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妙不可言!有时间、地点、背景,有人物,有神情,有对话,就是一个严谨的话剧剧本,可供舞台演出。
一首诗被如此玩转,虽然有些一本正经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胡闹。但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游戏,这也未尝不可,正体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我是高中语文老师轻上红楼,欢迎关注讨论。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