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六)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所以,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的知识要重视从“效率与公平”入手,理解目前肥培政策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深刻含义和现实生活中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2)国家财政对于保障人们生活,保证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复习“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内容要围绕“财政”这一核心问题,弄清财政的不必要性、主要来源和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理解。
2.命题前瞻: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本专题的考点将会出现三大变化:(1)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会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强调语言的变通性。(2)由客观性试题为主转向主观性试题为主。到目前为止,本专题只出过一道简答题,估计在2010年的高考中会用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为依据来命题,主观性试题将会成为命题人的兴奋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3)由显性直观性试题转向隐性思辨性试题。过去由于采用旧教材,大多采用的试题是显性直观性试题。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铺开,政治试题往往涵盖在文学材料、数字语言、图表漫画之中,因而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情景切入高考政治命题将会是2010年高考中综合能力测试的必然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2010年的备考中我们要过多关注:财政的作用(联系时政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将可能成为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第四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复习要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2.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
(2)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六个一”
1.市场调节与市场秩序相结合。
(1)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基本手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积极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秩序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法律和道德。只有用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3)维护市场秩序也离不开诚实守信,建立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交换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注:我国的公有制企业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也要参与市场交换,所以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并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竞争,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益。
(2)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注:我们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保证的:一是公有制为基础,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调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原因在于,一是公有制决定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二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
3.处理好一对关系。
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 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
|
调节手段 |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实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
地位 | 基础性作用 | 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
局限性 |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单一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而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
联系 | 二者都是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1)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是经济运行中经常和大量发挥调节作用的手段,是第一位手段。(2)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有形的手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单纯的市场调节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政府参与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 | |
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 |
4.一个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也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只能是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5.市场调节的缺陷。
原因 | 结果 |
|
自发性 |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谋求自身的眼前利益或者不正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 | 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
盲目性 | 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
滞后性 |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 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更明显。 |
6.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二)市场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价值规律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商品经济。因此,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的实质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一致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宏观调控各种手段之间的比较
比较 | 经济手段 | 法律手段 | 行政手段 |
含义不同 |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 |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
依据不同 | 是依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 | 依据经济法规来调节 | 是依据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的 |
内容不同 | 税收、信贷、汇率、利率、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 经济立法和司法 | 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 |
特点不同 | 间接性 | 强制、统一、权威 | 直接、迅速的特点 |
作用趋同 | 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 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
作用趋同 | 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 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
(四)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
比较 | 总体小康 | 全面小康 |
|
不同点 | 标准 |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 更高水平:达到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
生活质量 |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 更全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
社会发展状态 |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 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体现社会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
|
相同点 |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
(五)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生产全球化是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基础,没有生产全球化,就谈不上贸易和资本全球化。反过来,贸易与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3.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作用: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②消极影响:一是使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二是使得一国经济波动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发展中国家正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管理、培育人才、扩大出口、参与分工等方面的成果。
(2)挑战:一是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二是经济主权受到制约;三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3)对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