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点评:引领课改 凸现能力
2000年以来,文综高考为引领高中新课改作出了不少的努力,2007年也不例外。
一、课程观代替了教材观
课程观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从2007年的试题来看,选择题、材料题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以课程为中心”的思想。在试题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1)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类题在选择题中的主要表现是提纲、选项中的一项是新的,而另外一项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概括、移花接木,来考察学生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1的12题,关于“帝王谥号”的情景是新的,而选项则是教科书内容在主观题中的表现,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种形式的试题在2007年全国文综卷1历史部分占全卷的60%。
(2)完全脱离教材。这类题在选择题中的主要表现是提纲和选项都是全新的,都是教科书中未曾出现的。在主观题中的表现则是根据材料解决相关问题。随着历史教材编撰的“一纲多种”趋势,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来命题已变得难以操作,因此,超越教材来灵活命制试题是一个必然的选择,2007年全国卷1历史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改变“难、繁、偏、旧”的学科本位知识观,注重考察学生终身学习必备主干知识
文明交往与文明冲突是2007年全国文综卷1历史部分的主旋律,占历史部分的58%。试题所考察的内容大多是长时段的知识,这些历史知识在历史学科中都属于主干知识,而且许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三、侧重程序性知识的考察,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能够直接陈述。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不能直接陈述,指能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与陈述性知识相比,过程性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分析2001年至2007年浙江卷历史试题的知识构成,我们会发现2001年开始加强了程序性知识的考察,结果考生普遍不适应,于是2002-2005年有所减少。2006-2007重新加强了对程序性知识的考察,这也将成为文综改革的主要方向。
为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关注新课改,落实学科的主干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做到举一反三。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