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释放强烈信号,一场育人变革将席卷全国
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招生简章已全部发布,意味着自《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于今年年初印发后,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强基计划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自主招生,但不再唯分数论,也不限于招生,而是招生、培养改革相结合,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评价模式。
可以说,“强基计划”的实施是学校育人目标转向的信号,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兴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学校的必备能力。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众多学校领导者而言,越早去理解、适应、布局应对这种变化,就能越早的在教育浪潮中脱颖而出。
强基计划探索新高考多元评价体系
从目前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看,大都把可以申请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分为两类: 一是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二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其招生选拔模式也完全抛弃了自主招生时代以材料作为主要依据的方式,而是以高考成绩为主体。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会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但其高考成绩也不得低于各省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这一做法,首次明确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录取成绩的一个维度,即高校在考核中要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有关内容进行核实、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综合考核成绩。“强基计划”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考核,真正突破了高考招生“唯分数论”的做法,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举措,对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强基计划对高中未来发展的三大影响
可以说,“强基计划”建立起了“共性+个性+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共性就是统一高考,它反映出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它是重要的标准,但不再是wei/yi标准,而是多元标准中的一个。
只有把“强基计划”放在多元录取的背景之下,才能更好的理解新高考的意义,只有不断探索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够打破唯分数论。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是多元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最终实现学生的多元成长。
那么强基计划对高中学校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01升学导向
升学导向的本质是考试导向,考试的规则变了,录取的规则也就变了,“强基计划”明确了录取成绩的核算方式,录取成绩=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从录取规则看,“强基计划”弱化了高考成绩,加强了校测和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是从过去考查学生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转向增加考察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教育。
高校录取的评价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在要求“强基计划”的发展会呈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不断完善和巩固,最终完成高校录取学生多元评价的体系和制度。
02课程改革
中国的高考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考考什么高中就开什么课程,学生就学相应的内容,这叫以考促学、以考导学。高中在“强基计划”校测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下开设相应的课程备考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内在统一的。
“强基计划”的布局都在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古文字学,今后会不会增加更多的学科还有待高中学校及时关注高校的改革动向,就当下而言,高中开设相应的课程已经迫在眉睫,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高中一直在正常开设,但为了应对高校“校测”的考查,高中学校定期邀请高校相应学科的老师或研究生来分享这些学科当下在高校的发展情况、学生培养情况、未来发展趋势等,为高中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增加学习兴趣等都是极大的利好,这也是高中加强和高校互联互通的具体措施,是符合教育部的指导思想的。
对高中学校来讲,研究开设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打造精品课程应该是常态化的工作,这也是高中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高中学校可以以“强基计划”为契机,带领学校的各科老师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精品课程,拓展选修课程,丰富教学资源。
03教学改革
“强基计划”对录取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录取评价重视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注重能力本位,这必将引导高中学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高中学校不能只观现象不察本质,这些新导向新要求完全是为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服务的。高中学校需要广泛讨论学习“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同时这也是高校选拔录取的内在要求。高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接班人的大方向,这个思想要贯穿高中教师教学管理全过程。
高中的教学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多元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其中价值塑造中的“价值”是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主导能力和知识的基础工程,这对高中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学习追求是一个考验,这一步做得好,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就会在校园内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意义,这属于高中成功办学的“道”。
多元评价体系倒逼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对于学校来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于所有学生都是必须的,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专业志趣就成为了最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是关注高校对于学科素质和专业志趣的考核内容、方式和深度,以考试作为指挥棒,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志趣;
二是与高校直接“链接”,进行衔接培养。而第二个方向将更高效,更有利于“有天赋”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教育和培养方面,学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成长指导,做好学生生涯规划,尽早引导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人才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机统一起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面对“强基计划”下的育人改革要求,学校应该如何布局才能在新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涛一语中的:只有多个口切入才能撬动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型。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学校建设应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高中学段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用,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走向基于每一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育人”教育方式,为每一名不同潜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搭建不同的脚手架和攀登阶梯。
第二,让青年教师成为改革先锋。
教育的改变,学校的崛起,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青年教师群体无疑是建立这样一支队伍的zui.佳来源。怎么从“手中无人”变“人手十足”,其实一个最重要的关节点就是把青年教师这个学校变革的“最大变量”发动起来。
虽然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上尚且稚嫩,急需磨炼,但他们也充满了年轻的激情和改变世界的理想。同时,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水平也相对较高。
一旦他们被发动起来,观望的壮年教师会成为前进的中坚力量,老教师也会成为护航者,学校变革的棋局也因此会被盘活。
所以,“得青年者得天下”,学校要变革,要实现品质提升,首先就要想尽办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这也是很多学校变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课程是教育落实的重要载体,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采取行动能够有效贯彻治理理念。从课程定位来看,构建多样、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中的重要使命。
高中课程一方面应当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区域特点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为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支持。充分开发场馆、家长、高校、科研院所等校外资源,既有利于提升课程实施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高校专业、职业生涯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第四,激发办学自主性。
学校是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除协同参与教育治理外,学校在教育治理中更应该做的是“自治”,即充分激发办学自主性。办学自主积极性不足、缺乏活力,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真正激发教育活力,学校应当逐步摆脱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赖,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凸显学校主体性,提升学校办学专业性,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更好地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面对改革的大环境,普通高中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推进学校发展。主动积极探索改革,回归普通高中的本源,满足和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