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强基计划”政策精准解读
在深入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十六年试点经验,充分借鉴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果的基础上,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
这是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一、“强基计划”入选高校数据统计
1.入选36所,均为985、211、双一流A类高校。
2.未入选的3所985、211、双一流高校是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自主招生方式实施时间
2003—2019年,共实施16年。实施“自主招生”方式,目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三、“强基计划”实施后,哪些学生能够入围“强基计划”的校测?
1.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金牌获得者,共500人左右,不占名额。
2.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银牌获得者,共800人左右,不占名额。
3.2019年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一等奖可能入选。目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一等奖的人数是:
附:表1 2019年全国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人数统计
学科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合计 |
省一等奖人数 |
1736人 |
1785人 |
1505人 |
1453 |
6479人 |
从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的总人数看,仅6479年(包括1300个金牌、银牌获得者),平均各校只能有180人左右的名额。但以往自主招生报名人数是后来实际录取人数的3倍,即36所A类高校招生人数仅为60人左右。按“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不可能达到单独开设“导师制”“小班化”培养的要求,因此,2020年“强基计划”的报考条件,可能会放宽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省级赛区二等奖以上。
因此,可以基本判断,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金牌获得者,共500人左右,不占名额。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银牌获得者,共800人左右,不占名额。
四、“强基计划”说明的问题
由于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成为“强基计划”报考的主要条件,获得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的学生又不占本省“强基计划”报考的名额,因此,2020年以后“强基计划”的分配名额会更倾向于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这表明,加强学生高中时期的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尤其重要,不重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录取“强基计划”高校的概率将会缩小,学校之间、省份之间的差距会可能扩大。而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
五、实行“强基计划”试点的A类大学名单和原自主招生模式的高校名单比较
1.实行“强基计划”试点的A类36所高校名单
(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清华大学;(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北京理工大学;(6)中国农业大学;(7)北京师范大学;(8)中央民族大学;(9)南开大学;(10)天津大学;(11)大连理工大学;(12)吉林大学;(13)哈尔滨工业大学;(14)复旦大学;(15)同济大学;(16)上海交通大学;(17)华东师范大学;(18)南京大学;(19)东南大学;(20)浙江大学;(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2)厦门大学;(23)山东大学;(24)中国海洋大学;(25)武汉大学;(26)华中科技大学;(27)中南大学;(28)中山大学;(29)华南理工大学;(30)四川大学;(31)重庆大学;(32)电子科技大学;(33)西安交通大学;(34)西北工业大学;(35)兰州大学;(36)国防科技大学。
2.2003—2019年面向全国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此前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为90所,减少了54所。
★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的77所高校名单:
(1)北京:(共19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
(2)天津:(共2所)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3)辽宁:(共3所)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4)吉林:(共2所)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5)黑龙江:(共2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6)上海:(共8所)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7)江苏:(共10所)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8)安徽:(共2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9)浙江:(共1所)
浙江大学
(10)福建:(共1所)
厦门大学
(11)山东:(共2所)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12)湖北:(共8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3)湖北:(共2所)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
(14)广东:(共2所)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15)四川:(共4所)
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16)重庆市:(共2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17)陕西:(共6所)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18)甘肃:(共1所)
兰州大学
★只在本省、市实行自主选拔13所院校名单
北京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
六、“强基计划”实施之前,36所A类高校2019年在浙江省裸分录取最低分数线
(1)北京大学:707
(2)中国人民大学:685
(3)清华大学:707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63
(5)北京理工大学:656
(6)中国农业大学:644
(7)北京师范大学:665
(8)中央民族大学:645
(9)南开大学:660
(10)天津大学:657
(11)大连理工大学:641
(12)吉林大学:641
(13)哈尔滨工业大学:661
(14)复旦大学:697
(15)同济大学:665
(16)上海交通大学:699
(17)华东师范大学:660
(18)南京大学:674
(19)东南大学:661
(20)浙江大学:666
(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88
(22)厦门大学:654
(23)山东大学:648
(24)中国海洋大学:641
(25)武汉大学:660
(26)华中科技大学:655
(27)中南大学:650
(28)中山大学:657
(29)华南理工大学:657
(30)四川大学:639
(31)重庆大学:644
(32)电子科技大学:649
(33)西安交通大学:656
(34)西北工业大学:637
(35)兰州大学:636
(36)国防科技大学:625
七、“强基计划”高校综合评价模式和成绩计算方式
1.高考成绩不低于85%。
如:浙江省,按2019年高考分数线,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裸分录取均为707分。
2.实行“强基计划”的高校,其校测成绩占15%。
3.学生成绩计算:
每年的6月25日,由各省市考试院提供入围学生的高考成绩。
学生高考成绩裸分×85%+高校校测×15%=学生总成绩。
4.录取依据:
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地综合评价。
八、不能作为入围“强基计划”高校的依据
1.英语学科竞赛的证书;
2.语文学科竞赛的证书;
3.科技类竞赛的证书;
4.论文发表;
5.出版著作;
6.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类证书,等等。
九、浙江省院校“三位一体”招生政策、全国其他省市区“综合评价”政策
1.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政策基本不变。
2.全国其他省市区“综合评价”政策基本不变。
3.但院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九、“强基计划”如何面试?
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全程录音录像。
考生面试成绩,作为校测的内容之一,仍然是“强基计划”录取的重要依据。
十、“强基计划”初审资格公布的时间
每年的6月25日,由各省市考试院提供入围学生的高考成绩。
十一、“强基计划”录取时间
录取须在7月5日前完成。
十二、“强基计划”选拔重点
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十三、“强基计划”选拔与原自主招生不同点比较
1.选拔要求不同
(1)“强基计划”
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原自主招生
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2.招生专业设置不同
(1)“强基计划”
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2)原自主招生
未限定招生专业范围。
3. 入围和参加校考的主要依据不同
(1)“强基计划”
①考生的高考成绩。
②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2)原自主招生
主要是报名学生在各院校网络报名时,提供和各类材料。
4. 录取方式不同:
(1)“强基计划”
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
(2)原自主招生
降分录取。降60、40、20分,最低降到一本线(浙江省为一段线)(浙江省原自主招生要高出一段线以上110、100、90、80、70、60、50、40、30、20……等等)。
5.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
(1)“强基计划”
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2)原自主招生
在培养方式上,未作出特殊的说明和安排。
十四、教育部还发布严格遵守强基计划招生“十严禁”
(1)高校不得发布未经教育部备案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或进行虚假招生宣传;
(2)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与强基计划招生挂钩的冬令营、夏令营及考核工作,或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报名、考核等有关工作;
(3)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专家评委不得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辅导活动;
(4)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进行恶性生源竞争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
(5)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录取;
(6)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
(7)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8)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强基计划招生高校范围或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
(9)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为不符合要求的考生或违反规定程序办理录取手续;
(10)有关中学等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
以上表明,在“强基计划”实施后,教育部对人才选拔的监督会更加严格;选拔也更加有公信力。
十五、2018、2019年全国各院校自主招生人数统计
1. 2018年
根据统计,2018年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共90所,其中13所高校只在本省实行自主招生。2018年全国自主招生报名审核通过的考生共153021名,相比2017年,增加17804人。
2018年自主招生初审录取率全国平均值为8.2%,较2017年8.7%的全国平均初审录取率略有降低。
此外,在2018年公开招生人数信息的79所高校中,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达76所,总缺额也超过5200多名。
2.2019年
2019年,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共有369761人次报名,较2018年的785337人次(不包含领军、博雅等综合评价)降低了415576人次,降幅高达52.92%。
2019年的自主招生报名人数大减,还不到去年的一半,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各大高校都大幅提高报名条件,要求五大学科竞赛省一及以上才可报名,而2018年五大学科竞赛省一总人数仅有9677人。
附:表2 2018—2019年“强基计划”院校自主招生计划变动情况统计表
序号 |
高校名称 |
2018年招生计划 |
2019年招生计划 |
增减 |
1 |
北京大学 |
** |
** |
** |
2 |
清华大学 |
** |
** |
** |
3 |
中国人民大学 |
142 |
115 |
-27 |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00 |
100 |
-100 |
5 |
北京理工大学 |
185 |
140 |
-45 |
6 |
中国农业大学 |
** |
** |
** |
7 |
北京师范大学 |
117 |
50 |
-67 |
8 |
中央民族大学 |
** |
** |
** |
9 |
南开大学 |
200 |
194 |
-6 |
10 |
天津大学 |
247 |
117 |
-130 |
11 |
大连理工大学 |
197 |
123 |
-74 |
12 |
吉林大学 |
200 |
80 |
-120 |
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 |
286 |
** |
14 |
复旦大学 |
170 |
110 |
-60 |
15 |
同济大学 |
223 |
200 |
-23 |
16 |
上海交通大学 |
5% |
180 |
** |
17 |
华东师范大学 |
224 |
107 |
-117 |
18 |
南京大学 |
165 |
109 |
-56 |
19 |
东南大学 |
200 |
111 |
-89 |
20 |
浙江大学 |
5% |
197 |
** |
2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3 |
93 |
0 |
22 |
厦门大学 |
270 |
156 |
-114 |
23 |
山东大学 |
310 |
230 |
-80 |
24 |
中国海洋大学 |
190 |
110 |
-80 |
25 |
武汉大学 |
350 |
192 |
-158 |
26 |
华中科技大学 |
350 |
187 |
-163 |
27 |
中南大学 |
420 |
120 |
-300 |
28 |
中山大学 |
385 |
175 |
-210 |
29 |
华南理工大学 |
315 |
225 |
-90 |
30 |
四川大学 |
460 |
300 |
-160 |
31 |
重庆大学 |
320 |
200 |
-120 |
32 |
电子科技大学 |
177 |
140 |
-37 |
33 |
西安交通大学 |
5% |
220 |
** |
34 |
西北工业大学 |
100 |
50 |
-50 |
35 |
兰州大学 |
245 |
230 |
-15 |
36 |
国防科技大学 |
** |
** |
00 |
合计 |
(数据不含不详院校) |
6455 |
4847 |
-2491 |
十六、2020年全国36所A类院校“强基计划”初审人数预计
由于“强基计划”政策下,各院校“强基计划”尚未公布,因此,2020年全国各院校“强基计划”最终录取人数和初审统计人数尚无法预计。按传统自主招生政策的惯例,初审通过人数是各院校当年自主招生计划的3倍,但最后有多少考生通过,我们仍要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系“史海流年”微信公众号原创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