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新大学校名就很“双一流”
大学校名,是大学的“名片”,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和理念等。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如火如荼,除了现有大学在发力前进,一批实力不俗的新大学也纷纷问世,蓄势待发。从早期的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到近几年在筹的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国内又一次掀起了筹建大学的热潮,伴随而来的是,中国新大学,正在陷入校名内卷。
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现在看来,“校名之大”也很重要。
校名个个赛清北
10月2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到,探索创建两江大学和国际合作大学。
对此,网友展开了热烈讨论。“两江大学”让人联想到中国近代的两江师范学堂,“国际合作大学”冠以“国际合作”的字眼,真让人直呼“高端大气”!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筹的、走向国际的大学还有国际航空航天大学、东方理工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以江河湖海等自然地理事物命名的有黄河大学、渤海科技大学、北部湾海洋大学……名字响亮的一个赛一个。
关于这些校名在网上也催生出一系列的段子。
“国际航天航空大学 VS. 东方理工大学,一个国际,一个东方,从名字就能看出办学者不一般的雄心壮志。”
“下次来个亚洲理工大学、宇宙理工大学可好?”
“黄河大学我兰州不配了?”
“可以考虑建个泰山大学”
……
各地纷纷办大学
调侃归调侃,但这些新大学兴办的背后,是国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如任正非所言:“发展芯片光靠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砸物理学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各地都在不断上演着“抢人大战”,而在“抢才”不断升温的同时,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坚持本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才是根本,除了以合作引进名校去弥补创新短板外,谋划筹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新的选择。国内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之势枝繁叶茂——各地近年来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兴办新大学。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成为多所新大学的建设定位。
在近年各省市新筹建大学数量中,尤以广东省势头最猛。1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高标准建设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加快筹设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高校。
广州交通大学(筹)(图源:广州日报)
与之相伴的还有省内各地市大学全覆盖的格局,4月份,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其中包括,对接国家“双一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实现本科高校21个地市全覆盖。根据软科统计,近期传出筹建消息的学校名单,近60所新大学中有多达17所位于广东,足可见广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凌云壮志。
此外,各个地级市也在为筹建大学努力中,临沂市提出“十四五”期间争取在市主城区设立临沂医科大学;厦门市“十四五”规划提及,整合资源争取创办特色海洋大学;湛江市“十四五规划”提到,加快湛江教育基地建设,谋划筹建湛江大学,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揭阳市“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内容显示,计划创建普宁大学;深圳海洋大学计划于2022年开始招生……
筹建大学无论是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显然是利大于弊的,而在这之中最容易令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则是这些在筹大学的校名。实际上,关于高校的命名有严格的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8月20日印发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其中提到“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于是,各地纷纷探索大学新的起名思路,不少名气响亮、画风令人瞩目的大学校名也成功“出圈”。
名不惊人誓不休
一个响亮的名字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大学的发展加码,因此,以理性著称的大学在校名情结上也未能免俗。在大学校名上“做文章”的除了筹建的大学,还有申请更名成“大学”更上一层楼的。最近的消息便是台州学院计划更名,11月,《中共台州市委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支持台州学院创建台州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了支持台州学院升格大学、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20条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无疑是台州学院奋进“双一流”的重要节点。据悉,今年有近40所学院更名大学的工作正在提上日程,加紧建设。
不管是在筹大学还是力求更名的大学,其校名并非一个简单的符号,它体现着学校的某种价值、信念和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殊的纪念意义。例如,复旦大学的校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可谓底蕴深厚;暨南大学的校名更是体现了“华侨最高学府”的特色,“暨南”二字出自于《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以“暨南”作为校名,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
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各大高校纷纷向着一流迈进,展示其雄心壮志,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校名,无论是筹建之初就对标一流,盼望高大上的校名,能在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中,谋得一席之地,还是力求后期升级改名争取进步的,不管哪种形式,均是在向社会充分展现办校的初心——面向世界,创建一流。因此,每一种努力都值得被肯定。
成名关键在修行
诚然,大学的校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和学科布局,但是,校名和高校实力一定是共荣共生,互相成全的。
纵观国内高校,部分顶流高校,其实力已远超校名的影响,甚至广大学子拿校名自黑,“地理坐标+学校特色+学院”的土味起名模式被高校学子玩得乐此不疲,如清华大学的“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即使真的改此校名,仍会是各地学子趋之若鹜的存在;类似的还有中山大学的“广东应用文理综合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的“沙坡村男子技工学院”、重庆大学的“沙坪坝男子职业技术专修学院”等江湖梗。再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前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即使它换掉“国字号”与“大学”的称谓,也不影响它在中国医科类大学中的龙头地位。所以,大学校名,不应该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古板标准。
截图源自:知乎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校时喊的洪亮口号并不是新建大学的护身符,一所大学要“出圈”,唯有将精力放在自身建设以及内涵发展上,靠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才能闻名,力求真正做到“不唯名、只唯实”。最后,也盼望学校以校名为始,以校名为终,最终让实力为响亮的校名增加内涵。
来源公众号: 软科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