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哪所院校更好
华科大与武大竞争略史
No.1
序曲
1987年国家组织第一次学科评估,武汉大学总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外国哲学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法、中国古代史、空间物理、分析化学、植物学、病毒学9个国家重点学科,涵盖哲学、法学、历史、理学、医学等学科,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实力2倍于华中理工大学。
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只有机械制造、压力加工、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电机4个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为工科,学科结构特别单一,在武大这个综合性大学面前就是典型的工科小弟弟。
No.2
转折,同济医科大学的纷争
这一切的转折始于两校对于同济医科大学的争夺上,这一次,武大彻底的输了。
1999年年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这样便能拿到中央承诺的筹建第1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名额。
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自此开始,首先便是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
上述方案被否之后,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
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医科大学的主管权是否下放做出明确表态,同济医科大学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因而这个方案亦未能实现。
2000年2月15日下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贾志杰,谈到武汉高校合并时称:虽然中央答应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给湖北留一个席位,但这个承诺并非不可收回。只有把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最大限度地强化新武汉大学的实力,才能与外地高校竞争全国高校优先建设的前十名席位。
同济医科大学是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的产物。自1980年代以来,同济医科大学就与武汉大学保持着紧密联系。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武汉大学相关院系代授,上课地点也设在武汉大学校内。
因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大多认为,如果要和武汉的某所高校合并,选择联姻武汉大学是非常合适的。
然而,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
2000年2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陈立功,在华中理工大学官方的白云黄鹤BBS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的长文,详细阐述了他对当时湖北省内数所高校合并的个人观点。
《我们的声音》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很快,该文被转载到了武汉大学官方的珞珈山水BBS、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官方的凌波水榭BBS、北京大学官方的北大未名BBS等国内BBS,和以在欧美亚太地区留学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未名空间BBS等国外中文BBS上。此后短短数日,各相关高校的师生、校友在多个互联网中文论坛上展开了激烈辩论。
与此同时,该文的影响范围迅速突破互联网的局限。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校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处的布告栏上,出现了《我们的声音》一文的打印稿,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点评。同济医科大学教师陈立功发表的《我们的声音》一文,指责武汉大学在合并事宜上不尊重同济医科大学,导致两校未能成功合并。
而武汉大学校方则认为,《我们的声音》一文对武汉大学的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实,遂马上发表公开声明,就合并真相做出澄清(大意如下):武汉大学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我们的声音》一文损害了同济医科大学领导人的形象。由此,各相关大学校方开始陆续介入此事。
2000年2月29日,迫于多方压力,陈立功在白云黄鹤BBS发表了《我的检讨》(大意如下):出于维护母校的荣誉,发表了《我们的声音》一文,为此感到遗憾和愧疚。公开发表撤回《我们的声音》一文的声明,并向“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道歉,以挽回不良影响。今后将“加强政治学习,认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我的检讨》发表后,一片哗然,很快再次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并被迅速转载到了国内外多家中文BBS。
这篇检讨不但没有减退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的热度,反而火上加油,使得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的相关讨论一直延续了数十日之久。
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6月1日,同济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保留“同济”名号,并享有诸多独立管理权。而当初以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卷入合并、保留该校校名为由,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的该校部分师生校友,不得不尴尬的接受华中理工大学校方不但主动参与合并,且自愿更改校名的现实。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合并后经过校内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至此,武汉地区合并组建的两所新高校都无法争得优先建设的大学席位,从而也就失去了中央许诺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留给湖北的一个席位。
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拒绝保留“同济”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
No.3
失去同济医科的武汉医学之路
失去了同济医科大学后,武汉大学为了恢复失去50年的医学院,考虑邀请位于武汉的另一所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加盟。与同济医科大学类似,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也有较多合作。
但两校的区别也很大: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而同济医科大学是中国卫生部直属高校。合并前,湖北医科大学除口腔医学等少数专业位于全国前列外,临床医学实力明显不及同济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就在武汉大学旁边,而同济医科大学在长江对岸的汉口,相距较远。经过再三权衡后,武汉大学向湖北医科大学伸出橄榄枝,后者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一同并入武汉大学。
合并后,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这是陈立功的文章中没有预料到的重要变数之一,即武汉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两校由2000年前的合作伙伴,转变为2000年后的竞争对手。由于武汉大学有与医科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和经验,能够大力扶持学校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湖北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愿意融入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学校也与武汉大学校区毗邻,整合后的武汉大学医学部发展较快。
考虑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临床医学领域实力较强,武汉大学医学部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加强了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扶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形成错位竞争。2004年,以武汉大学为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这是目前湖北省内wei/yi涉及医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因为武汉大学与法国高等教育界关系密切,武汉大学医学部与法国同行开展了频繁的合作交流。2006年10月27日,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及夫人,和由法国外交部长、财政部长、设备交通部长、外贸部长、前总理、法国驻华大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等组成的政府代表团以及法国企业家和法方记者等随行人员共约200人,在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湖北省省长罗清泉等官员以及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等校方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内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参观中法两国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学合作项目。
希拉克总统亲自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竣工剪彩,并为中法两国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武汉大学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奠基。[8]这是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四大常任理事国(英、法、苏或俄、美)的在任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首次访问武汉,海内外众多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此次外交访问被看作武汉大学医学部在错位竞争六年后,终于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始正面竞争的标志。
而湖北省有武汉大学医学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良性竞争,有利于该省在医疗卫生领域整体实力的上升,从而惠及当地居民。“同济”品牌之争 起初,同济医科大学曾经试图迁回上海与同济大学合并,但未能如愿。2000年,位于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同济医科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位于上海的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等校合并后,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于是,中国出现了两个使用“同济”品牌的医学院,品牌之争就此开始。
从历史看,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血脉比新成立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为正宗。1984年10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到武汉访问时,就曾专门参观当时的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从地理和经济上,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占后发优势。这种特殊情况,使得短短数年内,“同济”品牌之争从开始时的平淡逐渐演变成目前的激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都申报了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延续“同济”品牌、加强中德合作的计划。
2005年11月10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德两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9]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则未能如愿。但在整体科研实力上,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仍占有交大的优势。
No.4
“去同济化”与华科的崛起
“去同济化”由于很多不了解同济医科大学历史的人,一听到“同济”,往往以为是上海的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逐渐认识到,在宣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品牌时,却面临着帮同济大学及其医学院做宣传的尴尬。
另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享有人、财、物、外事等独立管理权,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感到不易统一管理,阻力较大,学校合并后长期处于磨合状态。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逐渐开始整合同济医学院。此举被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师生校友形象的比喻为“去同济化”。
在合并五年后的2005年6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屈伸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田玉科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领导班子作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在1999年-2000年期间放弃联姻武汉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要求保留“同济”品牌和一系列独立管理权的同济医科大学元老们,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免职或冷落。
而在合并谈判过程中同济医科大学一直要求保留的、并得到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承诺的一系列独立管理权,在合并五年后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部分收回。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两所医院从医学院中脱离出来,改为与同济医学院平级。自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元老们已被架空。但“同济”二字依旧保留。
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同济医学院机关和部分单位归口合并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及其干部任职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彻底的机构改组。此次改组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已取消“同济”二字),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校方2005年重大调整后得以部分保留的一系列独立管理权,终于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完全收回。同济医学院从此彻底虚体化,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整合同济医学院成功。
两校合并纷争中出现了著名的陈立功事件,是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大合并浪潮里,为数极少的发源于互联网中文论坛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由于医疗卫生领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该事件所涉及到的从1998年至今的一系列变化,折射出中国的部分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在是选择单独发展还是与其它高校合并,与什么类型的高校合并,以及合并后是选择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还是彻底融合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利有弊。
单独发展
利:拥有完全的自主性,无需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
弊:不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少,难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与其它高校合并
利:较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多,容易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弊:没有完全的自主性,需要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
合并后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
利:自主性较高。
弊:合并后的磨合期较长。
合并后彻底融合
利:合并后的磨合期较短。
弊:自主性较低。
目前,继续单独发展的普通高等医科院校有: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不含军医院校)。
合并后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的高等医科院校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为主体)、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为主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为主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为主体)、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为主体)、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为主体)等。
合并后彻底融合的高等医科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主体)、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为主体)、山东大学医学院(原山东医科大学为主体)、武汉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为主体)、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为主体)等。
No.5
华科的逆袭与超越
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都经历了相关院校合并后,在随后的2001年进行的学科评估中。
武汉大学总计20个学科入围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史、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图书馆学、情报学。
华中科技大学14个学科入围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热能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物理电子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这次评估中,两所大学相差6个学科,华科还无法与武汉平起平坐,然而,华科从此发力,工科优势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医科除保留传统优势外,新发展出一系列交叉学科,直到最新一轮学科评估,可以说与武汉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强于武大。
虽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华科比武大少了5个,主要少在A-上,但是在B+学科,华科比武大多了9个。
华中科技大学B+学科
武汉大学B+学科
至此,在综合实力上,两校不相上下,考虑到华科上榜的学科大部分为应用性质较强的学科,而武大上榜学科中人文社科理论性质学科较多,因此,民众甚至认为华科才是武汉高校老大。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