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主招生三大变化,全面撒网报考行不通
2003年开始,22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已举行12次。其间政策屡经变化,无疑今年是变化ZD的一次:自主招生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不组织专门培训。
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将全部取消。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
此外,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事实上,今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都明确在5%以下,有些学校甚至更低。
因此,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章程也最为“样式”繁多。据了解,绝大多数高校自主招生安排在6月14日前后,时间“撞车”,考生其实只能一两所大学,学科竞赛尽管在高考加分上已失去其作用,但在自主招生考核上,它仍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新政策1
排在高考后,高校应对:取消笔试
从高考前改到高考后举行自主招生考试,这是12年来的首次。显而易见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考核都统一安排在高考后、出分前进行,这也要求高校在考核时间、内容等方面必须有所调整。以广东省为例,高考在6月8日结束,出分则是在6月26日左右,留给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仅为十多天。
之前,曾有人猜测,今年自主招生部分高校可能会取消笔试,以此应对。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都取消笔试。华中科技大学的考核形式为“分专业面试”。考生在报考时根据个人学科特长和潜质选择一个学科参加面试。
浙大在招生简章中称,通过初审的考生须参加学校的综合测试。综合测试以面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素养、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中山大学则会组成五人专家面试小组,对考生进行考核。同济大学在招生简章中要求,考生参加该校专业综合面试和学科特长测试(视具体专业要求参加实验考核或特色测试),面试成绩占60%,实验或特色测试占40%。
当然,我们也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则保留了笔试性质的选拔测试。
新政策2
取消笔试联盟,考生影响:只能选报一两所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近年来,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质疑也从未间断。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坦言,自主招生中的一大弊端就是,部分高校热衷于“掐尖”“抢生源”,甚至以联盟形式在高考前组织大规模文化考试,被社会称为“小高考”。往年“三国杀”会让考生们“心大心小”,由于在高考前“战线”拉得较长,多多少少对学生系统备战高考有冲突。为此,教育部规定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今年起将全部取消。
初步统计发现,根据招生章程的安排,测试安排在6月14日的院校最多,有的院校是6月13日、14日两天,有的是6月14日、15日。举例来说,同济大学6月14日,华东师大6月14日笔试、6月15日起面试,上外6月13日,华东理工6月14日。浙大的综合测试时间也是在6月13日~14日。这意味着,当地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小了,考生申请时只能在众多学校之间选1~2所。多数考生可能只能选一所院校。
测试安排集中,考试时间“撞车”,使得考生的选择空间大大缩小。这也意味着,考生没有了以前“广泛撒网”的心态,需要他们更有针对性地选报心仪的院校参加考试。
对广东考生来说,华南理工大学是6月13日举行笔试,14日举行面试,中山大学则是在6月14日和15日两天举行面试,对多数考生来说,想要同时这两所学校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新政策3
取消中学校长推荐名额,高校应对:看重学科竞赛
教育部规定,为保证考生机会公平,今年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也就是说,“校长实名推荐”也将随之取消。现在不再允许高校向中学分配名额,改为考生直接申请或中学、社会团体及专家个人等实名推荐,那么申请或推荐的条件便格外引人关注。我们注意到,原来作为保送或加分条件,如今已被取消的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发明等硬件,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及录取中分量很重,不仅可以优先获得测试机会,一旦通过测试甚至可以一本线被录取。
以东北大学为例,报考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等文科专业的考生,要求高中阶段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竞赛二等奖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需获得全国性英语大赛优胜奖及以上奖项,或雅思成绩6分及以上、托福成绩85分及以上。
浙大就明确提出考生的报名要求,“学科特长突出、综合素质优异,原则上需获得全国、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及以上;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二等奖的特别优秀者。”
有高校招办主任表示,新政策下,时间紧迫,学校很难对学生有全面考查,看奥赛获奖情况成了衡量学生的一个便捷方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