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自主招生:“一考定终身”转向“不拘一格降人才”

发布于:百学网 2011-09-16

自主招生:“一考定终身”转向“不拘一格降人才”

【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艾晓杰

交通大学副教授

刘树田

上海市七宝中学 特级教师

朱 丽

华师大一附中 心理老师

陆超成

高三学生

朱奕奕

高三学生

主持人的话

高考之前,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这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机会,还是提前打响的生源大战?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考生来说,自主招生考试是否真的多了一份圆梦的希望和机会?

A 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还是名校生源大战?

主持人: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最近,被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自主招生考试,通过了这个考试的考生可以在高考录取时获得很大的“优先权”。今天参与谈话的嘉宾中,既有任职于交大的副教授艾晓杰,也有重点中学的物理特级教师刘树田,两位嘉宾对于自主招生考试都不陌生,对于这个考试两位怎么看?

艾晓杰:自主招生考试已进入第九个年头了,这一招生改革的新举措,其目标令人兴奋。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已取得了许多经验,更为可喜的是今年采取了第三方出题联考的方式,公正性有了进步。对于教育改革的尝试,大家是持欢迎态度,改革比不改要好。但就具体的选拔方式而言,似乎是有一些值得思考之处。目前自主招生考试的初衷,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如此设计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吗?如果真有像华罗庚、钱锺书和季羡林那样的苗子,目前的自主招生考试能把这些人才选拔出来吗?不同省区考生为争夺有限的“优先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会演变成为一种学生能力以外的竞争?诚然,当前这种方式在相当的范围内已获得肯定,无疑大家都期盼在自主招生中注重内涵的创新效应早日凸显。

刘树田:自主选拔录取作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可是,具体的执行的时候,和最初的理念并不一致,我们现在看到的自主招生考试,集团之多,规模之大,几乎变成了各大名校的生源大战。

不管是“千分考”还是“北约”、“华约”,从考卷的命题来看,都无法选拔出有特长的学生。钱锺书如果去参加考试,那他恐怕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最终能被录取的那些学生,没有自主招生考试,其中大多数也一样能在高考中取得名列前茅的成绩,进入名校。

现在这些自主招生考试的考题,除了比高考考题难度大、考查范围广以外,我还没看出其他更明显的区别。如果这个卷子要比高考卷子更有利于选拔人才,那何不直接用它替代高考的那个卷子呢?

B 是多一次机会? 还是增加了不公平?

主持人:有人说,自主招生考试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们多了一次机会,也有人认为,这个考试增加了不公平性。你怎么看?

艾晓杰:说到公平,应该考虑对哪些学生有利,他们所占的考生比例多大?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统一高考是比较公平的。那时社会的关注焦点不是在公平与否,大家受到的激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目前,在人才选拔上发达国家也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也没有复杂的考试系统,但每年却给予学生以多次机会。其实,如何建立科学的方法进行招生选拔,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线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目前的自主招生,考题虽然相同,但这样真的公平吗?当今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差异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贫困地区,不乏每年仅以数百元生活费支撑而勤奋苦读的学子,他们缺少大量资料和辅导班的帮助,应考费用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教育条件来支撑参加这样的选拔与角逐。因此,我们在喝彩选拔人才方式改革创新之际,更呼唤其内涵的规范;在看到合理形式的同时,更渴望实质内容的公平。毕竟,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还是不多的。

主持人:刘老师会给那些准备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吗?

刘树田:我们研究过去年五所名校的考卷,题目非常难。高考的命题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来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命题是没有范围限制的。这就让自主招生考试催生了新的产业,一些社会机构都在办辅导班。不过,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我认为要在这样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要早做准备,注重积累。

主持人:有了这个自主招生考试,对于广大的高三学生来说,是件好事吗?

刘树田:按照教育部要求,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能超过总的录取人数的5%,全国的各大高校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能录取的学生大约在1.5万人,这1.5万人中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即便没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光凭高考的分数,也能进入同样的学校。因此,真正因为自主招生考试而受益的学生大约是5000名。而每年全国有1000万的学生参加高考。由这个比例不难看出,自主招生考试基本上和绝大多数的考生没关系。对那些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则等于是多了一次机会。

此外,我们都知道,艺术类和体育类的特长生,国家已经有其他的相关政策,需要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去增加自己进入名校的机会的,应该是那些在个别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可是,我们现在的考试模式,要求学生每个学科都要好,要平均。所以对那些学科发展不平衡,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来说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心理老师提醒

不管是否通过都要继续保持原来的复习状态

主持人:朱丽是中学的心理老师,经常和学生们近距离接触。面临自主招生考试,学生们会不会感到紧张或者压力很大?

朱丽:压力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很多学生在一开始了解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的消息时,更多的是兴奋,在参加笔试前,一般都没有什么压力,只当做多了一次机会。一旦笔试通过,在等待面试的那段时间,有些学生会比较明显地感觉到紧张有了一些希望,但又不是那么确定,开始患得患失。于是有的学生会在这段时间来找我们。

主持人:学生们比较关注哪些问题?

朱丽:大多数是对于面试的紧张。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进考场第一个动作该做什么?”“我要穿什么衣服去参加面试?”“我怎么样能让面试的老师对我有好印象?”等等,是因为将要面对未知情境而产生的焦虑,这样的紧张是非常正常的。

主持人:考试的最终结果会不会影响学生之后复习应考的状态?

朱丽:有的学生没有通过考试,会有点想不开,认为面试的时间不够或考察内容不全面,没有机会向考官充分展示自己。也有的学生通过了考试,特别高兴,松懈下来的。这种情况一般一周左右,学生自己就会意识到。有的学生也会来问我:“我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回到之前紧张复习的状态?”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建议给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

朱丽:没有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大可不必气馁,已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大学的门依旧是敞开着的,保持之前的学习状态,专心复习应考,照样可以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那些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也千万别松懈,虽说一只脚跨入大学校门非常让人高兴,但毕竟不是百分百保险。以前就有过真实的例子,有个学生本来已经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只要达到一本线就可以了,可是因为在后面的日子放松了自己,结果高考成绩却差了那么一点点,实在可惜。

此外,有些家长在孩子上了高三之后也很焦虑紧张,这种焦虑情绪当然需要宣泄,但千万别把情绪的出口放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会在孩子聚精会神地看书做题的时候,时不时地去问孩子,“要吃什么”、“要早点休息”,而在孩子比较疲倦想休息的时候,却又盯着孩子复习,这样反而打乱了孩子的复习节奏。也有些家长临近高考,对孩子的态度变化很大,表现出过度的关心,老想着我要怎样做才能帮到孩子?其实,家长们还是“无为而治”比较好。

考生自述

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依然不放松高考复习

主持人:陆超成和朱奕奕都是华师大一附中高三的学生,都参加并通过了复旦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分享一下你们对考试的感受吗?

陆超成:我是直推生,直接参加面试的。去年12月中旬拿到的直推表格,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按照要求,要写一封自荐信,其中涉及到个人经历、爱好等。我从初中开始就对医学感兴趣,一直希望成为医生,所以我报的专业是医学实验班。我上网查了与医学有关的资料,结合自己对这个专业的想法写了自荐信。当然自荐信里还包括我曾经担任的学生会、团委的工作等。

面试的时候,考官问的问题大多围绕我的自荐信里写的内容展开,没有遇到比较让人发懵的问题。不过,考完出来,有其他同学告诉我,遇到了让他们发懵的问题,比如“你做的卷子和你的衬衫有什么联系?”

朱奕奕:受到爸爸的影响,我一直都比较喜欢文科,他当过记者,一直告诉我做记者多么有意思,所以我从小就梦想能考进复旦新闻系,将来当记者。这次自主招生考试填报的专业里就有新闻系。

准备自主招生考试还是挺有些压力的。我高考三加一选的是政治,复旦的笔试要考的科目比较多,对于理化方面相对不那么擅长的科目我是选择了放弃一点,不做重点复习。复旦的考试是所有倒扣分机制的,答对得分,不答就不得分,答错倒扣分,所以一些做不出来的题目我是选择不答。最后大概有二十几道题没有答。笔试的成绩第二天就出来了,7天之后面试。我请了3天假在家里准备面试。主要是熟悉一下近期的时政新闻,对自己的经历、个人的优缺点做一下梳理。

主持人:爸爸妈妈对自主招生考试怎么看?有没有给什么帮助?

陆超成:他们觉得能通过zui.好,不能通过也没关系。高三复习比较紧张,晚上会为我多准备点夜宵。

朱奕奕:准备面试时,爸爸给了我不少帮助。他从前做过记者,比较善于提问,他会模拟考官来考我。他帮我准备的内容,有的在面试时真的就用上了。

主持人:接下去到高考前,有什么计划?

陆超成:准备自主招生考试花费了一些时间,接下去要跟上之前的复习节奏,准备高考。希望自己在高考时有个好成绩。

朱奕奕:虽然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高考只要达到一本线就可以进复旦,但是总是希望考分高一些,至少要考五百十几分吧。数学是我比较弱的学科,会多花一些时间在上面。

结束语

曾几何时,“一考定终身”的诟病围绕着高考,自主招生考试的出现似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只是,自主招生考试与高考之间如何错开定位;具体的执行层面要怎样设置考卷才能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教育改革的尝试令人欣喜,但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