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照顾“弱势”清华接对了轨
最近,针对清华、北大等名校争抢状元、招生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媒体批评声音很高。有评论指出,清华北大与其比招了多少“状元”,不如比一比招了多少贫困的孩子,这是国外名校的通行做法。
清华大学日前表示,今年参加清华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中,有50%来自县和县以下的中学,今后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弱势群体”的优秀学生试点自主招生,制定专门的标准和办法。(据7月22日新华社电)
这样的人才选拔取向,当然比“拼状元”要高级得多,值得激赏,如果运作得好,不仅有利于清华招揽到更多“寒门”人才,也能对高校招生公平起到示范作用。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教育公平的大敌。高校招生的地区不均、贫富不均,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今大学里的农村孩子、贫寒人家的孩子在减少,这不仅是明显的教育不公,也使高校错失了大批优秀人才。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高校在属地和大城市大幅扩招,给欠发达地区的名额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比例越来越高的自主招生,此前似乎是专为大城市考生和个别高中名校所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是简单给一些省份增加名额、高考加分等,机会也很难落到“弱势群体”的孩子身上。为达到更大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很多国外名校都会给予弱势族群和贫困学生以优惠政策,并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机会。清华此举,也是在正确的方向上与国外一流大学接轨。
在肯定这种选人取向的同时,要判断清华是真为选拔优秀人才,还是做样子掩世人之口,还要看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办法。
比如,如果仍以知识考察为主的选拔方式,这样的自主招生就徒有其名,还会加剧不公。既然是自主招生,选拔的标准就不能只是考试分数,或者对书本性知识的掌握,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经验表明,从寒门学子中选拔人才,还需要更高的“成本”:仅是参加一次面试,很多孩子就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另外还得考虑不少人因为信息闭塞或者经济拮据而失去机会。
因此,清华的多元选拔机制,方向无比正确,但关键还要看具体实施。从无数寒门学子中,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个技术活,也是良心活,需要设计出科学的标准和办法,也需要更大的诚意、更多的耐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