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阶段,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这个不起眼的能力
小学新阶段,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这个不起眼的能力
都八点啦小祖宗快起床吧,上学迟到啦!
这种情形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也经历过?到底如何帮孩子培养时间管理能力,让他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尤其是对学龄前还不具备“时间”概念的小宝宝们?
下面这几个方法,你一定要收藏起来慢慢给孩子做。
01
提高孩子数字认知能力
时间观念从根本上说,是孩子数字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将3~7岁儿童数字概念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①对数量有笼统的感知。他们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对不明显的差别则不会区分。
②会口头数数,但一般不超过“10”。
③逐步学会口、手一致地对5以内的实物进行点数,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时间还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事物,时间的流逝和持续让他们不能理解。
这也是很多孩子做事拖拉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注重灌输“时间”概念,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朦胧的意识。
比如从“唱一首歌”、“去做一件事”中认识时间,在平时可以把“我一会儿就来”换成“从1数到10”。
这样用数字来代替,会让孩子先慢慢形成“时间”的大概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①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的概念。末期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的现象。
②这个阶段的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
③能按数取物。
④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有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合和分解。
⑤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用具体事件替代时间,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或者练习加强这种联系,促进他们转化这种联系。
例如,玩游戏的时候,请孩子数1、2、3,再开始,运用数字来过渡时间,孩子会找到对时间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化的语言去表达,比如:
“现在是早上7点,是我们开始吃饭的时间。”
“现在是晚上9点,我们要上床睡觉了。”
“今天我们看30分钟动画片。”等等。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①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②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
③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
一般通过教学,到后期可以学会计数到100甚至100以上,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的甚至可以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这个时候孩子的数字认知和使用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认识时间,管理时间的能力。
02
带领孩子认识时间
经常有家长和我反映“孩子答应好再玩五分钟,为什么就是说话不算话?”
其实还真不是孩子耍赖,学龄前的孩子对于时间没有很清晰的概念:五分钟多长,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不明确的。
所以下次再做这种约定前,我们很有必要先教会孩子认识时间。
比如告诉孩子,两首儿歌的时间是三分钟,也就是我们刷牙需要用到两首儿歌的时间;儿童故事《小猫钓鱼》是六分钟的时间,早上起床边听故事边穿衣服,一集故事讲完,就要穿好衣服下床。
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时间是往前流动的,一天只有24小时,很快就会过去。直接说的话,孩子一定不容易明白,倒不如借这个机会带孩子认识钟表。
从观察三根指针,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开始,再带孩子理解整点的概念,可以将活动与每个数字相关联,以帮助巩固认识时间。例如,“现在是3点,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了,”或“现在是5点,该练习弹琴了。再慢慢让孩子明白先看短针确定“点”,再看长针确定“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读出随意时间的前提是,孩子可以理解,每个数字之间是五等分。
但是学会读表较为困难,孩子小学三四年级再掌握也是正常的,家长万不可以操之过急。
03
引导孩子分配时间
在孩子认识时间之后,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这时就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分配时间。
这里有一个原则,父母要适度授权,由孩子自己做主分配自己的时间。如此,孩子才会更容易执行定好的规则。
确定好事情的优先顺序。比如每晚放学后将今晚要做的事分为必须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
比如,必须要做的事:学校的作业、阅读打卡、睡前洗漱。
想要做的事:更多绘本阅读、玩游戏、吃零食。
必须要做的事,没有条件、必须完成。做完这些,剩余的时间越多,那么想做的事就可以越多,没有上限。
无论如何,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一味的催促没用。
真正有效的是及时给予帮助、辅助和引导,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正向循环的轨道里成长。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