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究竟为了啥?厌学谁造成的?
上学究竟为了啥?为了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好收入?达到这些目标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啥?难道不是为了快乐么!
好大学高分数一定带来快乐么?不一定,但好大学会让多数普通孩子有更好资源,人脉,更宽广的平台,为每个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未来快乐生活多了可能性。
高分数能带来快乐更不一定,在高的分数快乐也就是一阵。但获得高分的过程中,持续的努力,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自律自觉的好习惯,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像满分冲刺的志气,对知识探索可求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力,学习各种知识带来的见识,都是快乐的底层逻辑。同时不断的发现未知,突破自己认知获得的学习成就感,本身就是快乐!没有这样的过程,谁会认真学习。
有的人没高分也没进大学,可是健康快乐指数不低。那得有自己的追求,音乐,体育,手工,做饭,挣钱………行行都是道,行行出状元,关键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进去,自然其乐无穷。不考试,没分数,也得学习,精益求精,不过把书本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爱好而已。
能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人,本身就在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个过程付出的努力心力一定不比应试教育来的少。
若大部分时间在应试教育里,但还考的那么烂,不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难道就是要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就为了陪读陪考那些学霸?
是什么让孩子厌学?
从小学开始,老师父母眼里的好学生,多数是认真听课,主动完成作业,考试排名靠前,忘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一但落后就开始补课,没人关心为啥落后,没人像一个负责任的医生一样望闻问切,认真,观察后拿出客观全面的有效方案。多数想当然认为是能力不行,不认真…
孩子拒绝合作,因为我们给出的方案简单粗暴,不走心,不给力。
分享一下我做饭的经历:
放假在家想学习一下做饭。从最爱吃的炖羊肉开始,问别人,又上网搜了做法,买了好的材料开始在家做,第一次做的不烂糊,咬的费劲,第二次太烂,完全没嚼劲,第三次太咸…每次从做到吃完收拾用时大半天。而且味道还没那么好吃,女儿说妈妈别做了,咱们还是想吃的时候直接去饭馆吧,不好吃弄的家里还很有味。于是放弃,从做养生的素菜入手吧,做哪个也不是太好吃,就是番茄酱做的比买的还好吃,前后买了二三十斤西红柿来做,而且特别愿意跟人分享。尽管没啥可配在一起的,但过段时间就想做。
做饭的意愿我有,方法也学了一部分,可是就一定能做好么?
每个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哪个会厌,谁不是开开心心要去,但是上了两三年,五六年,七八年以后呢?
谁让孩子厌学的?真的是分数?是学习太难?是压力太大?分数和补课是厌学的因么?
一次次无效的努力,没有换来有效的支持,信任,还被打压。同时还机械的让加班加点的,这样下去,谁会不厌?
孩子们学习差异真的特别大,有的一教就会,但忘的快,反应快,不爱思考;有的不稳定一阵好,一阵糊涂,专注力和情绪不稳定,有的开始慢,别人都掌握百分之八十了,他刚刚有感觉,但只要学会就不忘记。有的是听觉型,有点是体觉型,有的是视觉型,获取信息的最优渠道也不同…
但老师教案是统一的,上课方式多数也差不多,灌输讲授型多,每个知识点的课时是统一的,根本无法真对哪一类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多数学校来说就是个口号,没人去落实!
同样一年级的加减法有人一个口算题卡不做,不用听课就能百分之百掌握,有人天天做口算题卡四五年级了,还不能百分之百掌握…
但中小学只要孩子的学习兴趣专注力不破坏,有两个假期就能把落下的课补上,回归正常。这个阶段
完全不用考虑分数,把专注力自学能力,阅读习惯养好,一但开窍,想学习,根本落不下。这才是未来乃至终身获得好成绩的底层逻辑。
但高中的学习跟小学初中是两个概念,有的中考数学满分了到高中都不及格。有的小升初中考都是全市一百名,到了高中连年级二百名都进不去的大有人在。
那些认真听课完成作业的人,特别听老师话的人孩子,常常是努力付出也获得不了好成绩,高二已经可以考到四五百分了,到但高三一年紧锣密鼓的学,也不见提升分数和名次,啥心情?
能考上高中的孩子谁不想考个好大学?为何依然会有那么多孩子徘徊不前,甚至选择放弃,看看这些标语:
如果天天进教室,日日看这些标语,但自己的学习提升跟蜗牛还慢,你是啥感觉?一轮轮复习的意义何在?难道高考以后不学习了?
才需学也,学需静也!天天在这种环境里,心能静下来么?
如果你有个挣一百万的目标;开了个小饭馆,墙上挂着横幅年薪百万!不挣到就怎么样…您每天工作是个啥状态?
如果没有一百万的目标,或者只是放心理,每天就想着用什么样的材料更好,日日琢磨怎么做更好吃,怎么让顾客来了吃完心情舒畅?
请问哪个更可能实现,哪个更可能放弃?
为何学?为何考?怎么学?怎么考…
人生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他人都遇到过,解决的办法无处不在,环境真想过?真行动了么?
当学校和老师不能对您孩子负责的时候,当大家都迷茫糊涂的时候,各位亲爱的爸爸妈妈好好学习就上岗吧,孩子真正的贵人就是负责的您!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