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症是这样“炼成”的
昨儿接触个真实案例。
孩子呆在家里,从开学到现在,只是断断续续返了几天校。
天天在家睡懒觉,玩手机;父母受不了啊,提出明天必须回校上课。结果一清早留下“我去跳南山河了”。
然后全世界鸡飞狗跳,慌张至极。
人很快寻到了。——应该只是想恐吓父母,不想上学罢了。
我问,不愿意读书怎么上的云中?
答曰,小学周末补了六年课,可能就没有周末,只有补习。
通过加强和加压考上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完全不愿回校,典型的厌学症,明显也已经带有心理偏差了。
网传有个孩子高考后留下遗书,“我替你们考上清华了”,然后纵深一跳,结束了尚未展开的人生。
这是怎样的绝望者和悲痛者。前者指孩子,后者指父母。
前天接触个家长,告诉我她孩子周末不愿意回家。
我很愕然,没道理啊,家里有手机,有游戏,不是很多都愿意回家的吗?
妈妈说,应该是不愿意上我报的那些补习。 妈妈解释到,周末都在家玩手机,还不如去补习班好!
我给她支招。
规定时间吧,上午下午晚上都可以玩,三至五小时都可以,一天24小时,睡10小时,还有14小时,一天学习四五小时都很好了。
孩子小,关键要立规矩,要给任务;做好后,再玩手机。
孩子不玩手机怎么可能?手机是孩子连接世界的载体,也是这个时代不能取代的娱乐工具。
我说,不要看到孩子看手机就窝火好不好?你看大人不也经常都在玩儿!
也不知道能不能改造下家长的认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校学了五天,周末回来作业不少,还要上补习。人生的意义完全不知道在哪?
很多孩子的人生意义是玩儿,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真正一门心思只想学习的,我还没见过。
对待学习,优等生只是比差等生能够忍耐和承受罢了。
以前成绩不好,但学还是很愿意上的。学校里有同学玩,多符合孩子心理。
现在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技能,生活无意义感,这“四无”心理的孩子越来越多。
今年5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日前,教育部又印发通知,决定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员会),切实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决策水平。
国家重视度,可谓之大之深;同步双减,取缔校外培训等。可社会、家长的思维惯性还不能尽可能快地变道。
培养孩子心理韧性,包括复原力,抗逆力,创伤后的成长力,均需要一个宽容、宽松的环境。
小家庭,快节奏,多攀比,少活动,低欲望的社会现状,一时半会还不能有效刹车。
可怜孩子!太多的问题孩子,也给社会留下巨大的压力和隐患。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竞争优势包括审美感、幸福感、意义感、创造力、沟通力和同理力。这是由动手动脑到动心时代的大改变。
可惜太多的人,罔顾成长规律,罔顾个体差异,罔顾时代变化,一味按照自己的原有认知来培养未来人才,可悲可叹!
前边这个孩子,如果家里有个宽容成长的环境,不一味逼着上六年的周末班。只要孩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暂时少考几分又有什么问题呢?总好过现在直接变态吧?
不爱读书,成绩不好,是非常正态的;但不到学校,不上学就是非常态了。
厌学症就是一种非常态,它是怎样炼成的?
简言之就是不爱学习,偏偏给他三座学习大山;甚至让他所有时间都在学习。——谁都想吐吧?
学习成绩不那么优秀,就不能健康成长吗?
评估风险是底线思维,偏偏有人不具备这个思维方式。总想到应该不会是我们家的这个,结果真正到你头上,谁还可以从容应对?
无论怎么重视学生心理,是发生后的解决范畴。
高明的医生是预测和预防,真正病入膏肓,即使回天有力,也是伤痕累累!
近段网上有句话,不少网友热评,“你只是做错了题,又不是做错了人”。 真是颇有共鸣!
要用大概率思维预判小概率事件,培养孩子也是一样。
原创 陈冰清 冰清微语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