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五年级上册教材的语文园地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8-12

五年级上册教材的语文园地

 

  

  全册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只有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一共安排了七个语文园

  

  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语文园地设置了一下栏目。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大

  

  多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或读写例话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

  

  习需要掌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

  

  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词句段运用”延续中年级的设计理念,并体现高年级的特点,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

  

  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书写提示”要求书写行款整齐,并引导学生欣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现将语文园地梳理如下:

  

  单元

  栏目

  教学内容

  教材解析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1

  交流平台

  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琦君笔下的桂

  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我很受感动。

  《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

  点明了本单元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梳理和总结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能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1.让学生先读读“交流平台”,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时还有哪些发现,进一步加深对课文表达方法的理解。

  2.让学生说说对实际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贤生硬,即使如粉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开辟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姿态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温和

  (形容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了两道题目。第一题的三个句子都是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第二题编排了两组例句,引导学生体会认识到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再让学生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遣词造句,练习运用。

  1.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1.让学生自由读读这组句子,思考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句子都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日积月累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咏物诗《蝉》。大意是:蝉垂下的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冽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来传播。诗歌借助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清远的品行和志趣的赞赏。

  朗读、背诵古诗《蝉》。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粗知诗意。

  3.指导背诵。

  2

  交流平台

  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

  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俗话说:“熟能生巧。”让我们不断练习,努力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

  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以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总结、归纳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涉及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大致归纳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方法的梳理;二是强调“读”与“想”结合;三是强调方法的应用。

  总结归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让学生梳理一下本单元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放手让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中尝试了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新方法,还有哪些方法用得不够好。

  3.提醒学生,要在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的速度。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前相如现套一张嘴,反两能到我头上去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
【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

  读读,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左右为难
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奋不顾身
杨靖宇正在奋力还击敌人,右手腕忽然受了伤,他就用左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多时,他的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猛然起身,连发两枪,击毙了两个日本鬼子。
喋喋不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指向培养学生对语句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提供了几个成语,要求用具体情境表现成语的意思。

  1.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几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思。

  

  2.能用具体情景表现成语的意思。

  1.用好第一个“例句”,让学生明白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大有帮助。利用后两个句子,练习提炼语句的主要意思。

  2.阅读前两个例句,让学生说一说两个成语与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的关系,从而感到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词语概括,也可以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事件或场景描述得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把“喋喋不休”和“悠然自得”的情景表现出来。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在习作之前,作为小练笔,练习用一段情景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态度。还可以组织拓展活动,让学生说人一个成语,然后其他同学仿照例子口头表达。

  日积月累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呈现了惜时的名句,激励学生珍惜时光。

  背诵关于惜时的名句。

  1.学生自读名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名句的意思,体会这些名句表达的共同主题——珍惜时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加深对名句的理解、背诵和思考应用。

  3

  交流平台

  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读到了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
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
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先点明创造性复述是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的交际需求,然后梳理和介绍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如转变角色讲故事、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顺序讲故事。

  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1.这个板块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口语交际之前,引导学生运用梳理和总结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开展民间故事会的活动。

  2.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自主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要点,用笔勾画关监语句,梳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3.结合自己的体会交流创造性复述故事中的心得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4.运用体会到的这些方法,为讲民间故事做准备。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仿照下面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饮水,想找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责小羊充水弄脏了,小羊说自己在下游,不可能弄脏上游的水。狼又说小羊去年骂过他,小羊说那时自己还没有出生。狼恼羞成怒地说:“即使你辫解得再好,我也不会放过你。”于是,他就把小羊吃了。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也还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啊!”狼不想再争辩了,就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吃掉了小羊。

  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感受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俗语通俗活泼,成语凝练、文雅。第二题以《狼和小羊》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把简略的情节说具体,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2.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1.可以组织学生先自读这些俗语和成语,明确每一组词语的意思都是相近的。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用其中一组说句子或讲个小故事,在练习中体会两组词不同的表达效果。

  2.可以与《牛郎织女(一)》教学相结合,在随文的语言实践中习得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教学是,可以先比较示例中的两个片段,找到不一样的地方,体会如何把简略的地方说具体。运用第二个片段中把故事讲具体的方法,展开想象,说说牛郎织女第一次相见,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及牛郎织女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从而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时的情节说具体。

  日积月累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代林杰的一首古诗《乞巧》,诗中对民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朗读、背诵古诗《乞巧》。

  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字句读通顺。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乞巧。还可引导积累民间故事、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

  4

  交流平台

  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谋文蕴含的情感。如,了解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就更能体会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伤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
我们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如,通过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读出《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痛惜之情、《少年中国说(节选》表达的壮志豪情。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情感。

  引导学生围绕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感情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搜集整理资料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提升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促进对课文所蕴含情感的体会。

  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交流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谈谈自己是如何使用资料的,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的作用。

  2.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是如何通过朗读课文来表现课文的情感的,朗读时有什么好方法。

  3.可以选择一些片段供学生朗读展示,让学生把交流总结到的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在实践中进一步运用。

  词句段运用

  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举世闻名 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呕心沥血 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诡计多端 处心积虑

  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再给最后一一句加上标点。
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革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毽子越做越讲究 有黑鸡毛 白鸡毛 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安排了两项。第一题旨在体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学会正确运用;第二题旨在体会顿号的用法,能正确使用顿号。

  1.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2.体会顿号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词语,再结合已有的积累或借助词典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并交流每组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词语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进一步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选择其中一个成语写一段话。

  2.让学生默读前两组句子,然后把顿号圈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使用顿号。引导学生交流顿号的用法:顿号表示句中停顿,一般而言,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长的停顿则用顿号。引导学生给第三个句子加标点。

  书写提示

  ◎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编排了书写古寺的两种不同行款。《示儿》横向书写,《登鹳雀楼》竖向书写,并点明了古诗书写的格式要求,还点明了单个字书写时注意的事项,旨在引导学生书写时考虑整体性,注意行款整齐,提高书写质量。

  了解古诗硬笔书法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1.让学生自主观察两组书写内容的不同格式及布局,并阅读古诗右侧的“书写提示”。

  2.学生书写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巡视学生的书写状况,发现共性的问题。

  3.根据反馈,让学生再次书写两首古诗,还可以举办古诗书写比赛等。

  日积月累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编排了十六个成语,分成两组。第一组主要表现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二组主要表现国破家亡的境况。

  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再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工具书,互助互学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组成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用上其中的成语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5

  交流平台

  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如,了解太阳大、温度高的特点,知道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说明性文章为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会使用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如,太阳的温度是很难息知的,但是告诉大家它的“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钢铁差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就容易理解了。

  

  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了解事物。如,布封通过对松鼠尾巴的细致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我鼠小巧可爱的样子。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如《太阳》;有的活泼《松鼠》。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以读写例话的形式梳理、总结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第1自然段结合合两篇精读课文,点明说明性文章的作用:第2自然段以介绍太阳温度高的句子为例,说明运用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第3自然段结合作者对松鼠尾巴的细致描述,点明了可以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介绍:第4自然段提示学生说明性文章有多种语言风格,并且强调写说明性文章要做到准确、清楚、有条理。

  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可以在两篇精读课文教学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感受,也可以在“初试身手”之后,结合练笔的经验,交流习作中如何抓任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如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让介绍更加通俗易懂等,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初试身手

  选择身边的事物,试者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这座电视塔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如果将-篇散文改写导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我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

  安排了两次练笔。第一次练笔让学生试着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身边的物,把它的特征说清楚。教材中配有一幅电视塔的示意图和介绍电视塔的相关语句,提解.生介绍事物特征时,可以用上不同的说明方法。第二次练笔让学生借助搜集的相关说科,把散文《白鹭》中描写白鹭外形的内容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体会散文与说明性文章的阿,进一步了解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1.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2.试着将散文《白鹭》第2~5日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初试身手”第一题可以安排在《太阳》之后练习使用说明方法,也可以先布置单元习作,让学生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进行练笔。

  

  第二题看在学习《松鼠》之后,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特点,避免把单元习作写成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

  6

  交流平台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

  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描写的场景中。如,《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

  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围绕本单元课文中描写写的场景、细节,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品味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1.引导学生先回顾本单元课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交流当时阅读的方法和感受,如朗读、想象、结合生活经验代入角色。
2.让学生联系自己课外阅读时的经验,谈-一谈通过品读场景、细节,自己体验到的独特的感受。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总结描写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的好处。

  词句段运用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璧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姓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读下面的句子,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排了三项内容。
第一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这三篇文章的结尾都有照应开头或者题目的特点,但是又各不相同。
第二题让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两个场景描写,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第三题出示的两个片段,都是主人公在成长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把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

  1.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2.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3.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1.引导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结尾的共同特点。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三篇文章的结尾,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一篇文章是由题目、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构成的,这三个结尾分别和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结尾的不同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思考三个结尾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两个句子的共同点:表达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经历,打开思路。让学生写下自己当时新的感受。提醒学生在写的时候,把事情用一-两句话作概述,不需要展开。重点把内心的触动写具体,不说空话、套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之后,在班级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评。

  日积月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安排了一组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学生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引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采用结合上下文猜想、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了解句子大意。采取自由读、师生对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提供具体语境,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些语句。拓展交流有关勤俭节约的其他名句。

  7

  交流平台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
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作者笔下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大得令人惊叹。这两段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儿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上去了。这一段的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围绕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鸟的天堂》和《月迹》中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自己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代表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个方面分别汇报交流的结果。

  3.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归类品味,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句子,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交流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句段运用

  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吸引人。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是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重在练习宣传语的拟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第二题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通过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

  1.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2.仿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动机。明确做海报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打动人的宣传语,好看的图画。了解宣传语,了解图画特点。学生拟定宣传语,小组之间交流。课下完善图画,完成海报,张贴展示。

  2.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两组例句,在对比中体会第二个句子的特点。然后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可以添加表示静态或动态描写的语句,或者增加恰当的修饰和补充说明的语句。读句子,抓住三句话中的关键词:“清澈”“玩耍”“布满阴云”等,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从而把句子写具体。交流分享仿写成果。

  日积月累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营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编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这首词的前两句点明地点在西塞山前,时间是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美的春季。后两句描绘出雨中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朗读、背诵《渔歌子》。

  1.朗读诗词,要求读准确、读通顺,边读边圈画出词中描绘的景物。

  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了解诗词大意。对于学生不了解的词语,如“鳜鱼、箬笠、蓑衣”,教师可借助图片进行释疑。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说说诗词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8

  交流平台

  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

  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
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

  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对话,总结了找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找书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伙伴的对话中,一共提及了以下几种找书方法:从别人推荐的书目中找书读;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能梳理、总结找书读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如何找书读,拓宽自己课外阅读的范围。
1.先引导学生交流: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家长推荐的书,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

  2.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自己想读的书?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找书读的方法,如同学之间相互推荐阅读,去图书馆、书店“淘书”。
3.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书中学习伙伴找书的方法和好处。
4.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外阅读时受到的启发,并说一说寒假的读书计划。

  词句段运用

  读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两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教材中给出了3个例句,借助形象的比喻,分别把书比作长生果、营养品、朋友和故地,表达了不同的人对书的看法。
第二题引导学生排列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段意思连贯的话,在排列句子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1.让学生自由读三句话,圈画出句子中和“书”对应的词语,体会句子如何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对书的看法,感受句子生动的描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受说一说:还能把书比喻成什么?
2.先让学生自由读五句话,思考哪些句子是在讲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引导学生梳理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厘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学生自己尝试排列之后,和同学交流理由。把排列好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抄写时,注意行款整齐,要有定的书写速度。

  书写提示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选取了欧阳询的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文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书法碑帖鉴赏内容,配以简体字释文,让学生通过欣赏书法古帖,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感受其“平正端庄、险劲生动”的艺术风格,体会书法的魅力。

  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1.先让学生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2.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并画出描写欧阳询楷书用笔和结构特点的词语,对照《九成官醴泉铭》碑帖感受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3.可以借助欣赏欧阳询楷书毛笔字帖,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欧楷的特点;也可以通过视频或现场书写等动态展示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欧楷书法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可以结合书法课,让学生尝试用毛笔描摹、临摹《九成宫醴泉铭》,通过实践,进一步感知其特点,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编排的是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向人们阐明个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话水注人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1.学生自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先猜--猜,再借助工具书验证。也可以请教同学,针对难点互助交流,通过反复朗读巩固字音。
2.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内容写的却是“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春水生”等景物?提示学生把古诗描述的景象和“观书”的感想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体会比喻的生动与形象。
3.引导学生结合两首诗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作者: 王美霞 蝌蚪作文

  来源公众号:

  蝌蚪作文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