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我的母校情愫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5-17

我的母校情愫

  我的母校情愫

  文/ 芦景申

  记忆是岁月在脑海里的残留,有的完整,有的破碎,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不管是谁,心中都永远割舍不掉怀旧的情愫。

  我1965年考入东平四中,成为初中九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从此圆了四中梦。当我带着神奇和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校园时,我知道自己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求学生涯。

  让人可惜的是,仅仅安安稳稳的学了一年课,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后来虽然复课闹革命,但有的学生仍在串连,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有的学生尽管回到学校也是闲玩。

  在那特殊的年代,三年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况味。1968年学校办高中班,我被推荐上了高中,分到一级一班,直到高中毕业。我在四中上了五年学,青年时期基本上是在东平四中度过的。以致于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一直到退了休,东平四中在我脑海里平添了重重的一笔。

  记的学校大门有两个垛子,门很宽,呈八字形,有两扇铁制的栅栏门,涂以绿漆,上端一遛戟头朝天傲立,看上去既坚固,又壮观。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挂在右边垛子上的木质校牌,白底黑字的“东平县第四中学”,庄重沉稳,使学校增加了不少气派。

  门里边左侧是传达室,有一位职工负责敲钟和送报纸。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排办公室,其两侧及后边便是一排排整齐的教室。

  学校有两个操场,食堂前边是小操场,后来在西北角又建了个大操场,每个操场都有篮球架、单双杠、吊环、跳高架、沙坑等体育器械和设施。

  大操场有跑道,每天早上起床铃一响,各班的学生迅速起床走到教室前排队,四人一排,由体育委员带队走到大操场,从北往南以班为单位依次排开,体育老师万庆峰站在队伍前边,先吹上几声哨,然后响亮地喊道:“立正,稍息!以班为单位齐步走。”在万老师一、二、一的声音下,同学们先是齐步走,接着小步跑,约半个小时早操完毕,同学们回到教室上早自习。

  每天的早操,是万老师出镜最多的时候。当然,每个班的体育课,也是万老师一个人上。

  那时生活物资非常短缺,家庭也都不富裕。学生每星期六下午回家拿饭,不管远近都是徒步走,星期天下午背着地瓜、窝头、煎饼等返回学校。有时家里饭不现成,带不足一个星期的饭,家长还得去学校送。

  学生常带的饭是地瓜煎饼,因为煎饼放个五六天不会坏。一顿饭吃几个煎饼都有计划,到星期六正好不余也不缺。

  拿的菜大都是咸菜。母亲每周都是切好咸菜,再加上油和盐炒一下,给我装一罐头瓶子,节省着能吃一周。平时,父母给个两叁角钱,尽管食堂里的白菜炖豆腐一碗三五分钱我也舍不得买,还得省下钱买纸和本子。

  我记得一次父母给了我五角钱,装在钱夹子里掖了三个星期也舍不得花,可有天中午去逛接山集,竟让小偷给偷走了,气得我难受了好几天。

  虽然过去生活差,学生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好,但学生们的心理都是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个个天真烂漫,课间休息时打打闹闹,蹦蹦跳跳,无忧无虑,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同学们就餐时,大都是三五个人一伙凑一块吃,把各种各样的咸菜摆在桌子上,你吃我的,我也吃你的,谁带的饭好些就分给大家吃。有的同学带的饭不够了,同学们也均给他吃。

  高中时春季的一天,我和一块吃饭的刘衍会、张家生商量,咱能否去南山逮蝎子卖点钱改善生活,他俩非常高兴,一拍即合。找了个瓶子,在一个下午无自习的时候,我们仨去了南山。

  说是南山,就是四中南边的一个小山,离学校二三里路。到了山北的斜坡上,掀起一块块石头,发现蝎子就放进瓶子里,半个下午,逮了四十多个蝎子,去接山供销社卖了二角三分钱。别小看这二角多钱,我们仨分四次买了四碗莱,真的改善了生活。

  从此以后,只要下午没有课,我们仨就去南山逮蝎子。既增加了点小收入,也成了我们的一大乐趣。

  今年春天,分别近50年的刘衍会同学打听到我的电话号码,立即坐公共汽车来到我住的小区,一见面,我们两只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席间,衍会同学还满怀激情地说:“景申,当年你提出逮蝎子的办法太好了,咱一周起码能吃三四次菜”。他还说,这件事已给孩子说了好几次,让他们都要永远记住勤俭持家。

  回忆初、高中的学校生活,自然就会想起给学生排座位。老师按高、矮个排列,高的在后,矮的在前,这是一种传统的排位方法,为的是不影响视线。

  可是,同学们愿意自由选择同桌,排位时都不大愿意和女同学在一个桌,和女同学交流的也很少,这可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高一班有十个女同学,她们倒是很大方,因为有三个是东平四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还有两叁个文艺骨干,平时很活跃,男、女同学之间很融洽。

  我是个不大好说话的人,平时只是与几个要好的同学说说笑笑,基本上没有给女同学说过话,以致于今年三月份,同学牛之营让我进了“东四高一同学群”后,有个女同学在微信里问:“谁是芦景申?芦景申是啥模样?”

  我在微信里写道:“那个坐在教室右边第二排,穿的最破,长的最丑的便是芦景申”。

  更可笑的是,四月份在母校聚会时,夏庆芬同学明明和我靠着,后来在微信里还问:“四中聚会时,不知和我靠着的是哪位同学?”

  因此,我在群里用微信对夏庆芬同学开了“批判会”,并且作了很幽默地发言。因夏庆芬同学是文体委员,我说她是光喜欢看漂亮的男生,不愿意看长的丑的,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惹得夏庆芬同学哈哈大笑。这确实是一段真实的笑话。

  那时尽管生活困难,物资短缺,但丝毫没有影响校园早已形成的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校风,严格的纪律铸造了四中精神。学校忠实执行“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合格学生当成神圣的使命,为此而拼搏而奋斗。

  老师们个个恪守“教师身正为范”的格言,履行“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甘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生命之烛。

  东平四中可谓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教师无论在师风、师德,还是学历专业方面都堪称一流。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对老师逐渐由尊敬产生崇拜。回想起各位任课老师的讲课,那真是各有特点,各具风格,并且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典语言和标志性动作。

  记得初中时教我们语文的郭全礼老师,每次读课文都是声情并茂,循循善诱。

  有一次教一篇古诗时,他首先微笑着抑扬顿挫地给我们朗诵,看着他的神态,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诗意里。然后他再给我们介绍诗的作者和历史背景,讲解词意,分析诗句,直到我们完全理解弄懂了诗的意义、主题思想以及作品的文学特点等等。

  听郭老师每节语文课,我仿佛穿越了一次时空,达到了入境,入心,自我陶醉的状态。郭老师文学知识的渊博,讲课技巧的娴熟和对学生的诲人不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我们数学的鹿富生老师,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当时很年轻,但教课特认真。每次讲新知识,他都必须以简明透彻的语言把某个数学定理、原理或者概念讲清楚,再用例题进行验证和巩固,哪个学生有疑问,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同学完全懂了为止。

  虽然是数学课,鹿老师有时讲的深入浅出,有时讲的很有趣味,因此我们都很愿意上数学课。

  说起鹿老师,有一件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吃不下饭,鹿老师知道后,自己花饭票让食堂炊事员师傅给我做了碗鸡蛋面条,让有病想家的我感动地直想掉眼泪。

  班主任王允尚老师更是不用说了,他和蔼慈善,和我们学生朝夕相处,对我们关爱备至,感情自然就更深一些。

  教音乐的李聚田老师,每一次音乐课都抱着崭新手风琴,拉着动听的音乐,神采飞扬地教我们唱歌,有时教些乐理知识,使我们不仅学会了一首首爱国歌曲,还学会了简单的识谱。每堂音乐课,我们都是在受到歌曲教育的同时享受着音乐的快乐。

  物理老师刘忠志,在黑板上板书十几个零字都是一笔写成,有时不看也写的很准确,很漂亮,堪称一绝,引得很多同学课下模仿。

  还有高中语文老师李德忠,身材魁梧,不但语文教的好,还有音乐特长,特别是他在学校文艺晚会上唱的那首“马儿啊你慢些走”歌曲,至今在我耳边回响。

  五年的中学时光,老师们一张张慈祥的面容,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一幕幕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的情景,都已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常常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显影。

  在老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甘清贫、无私奉献、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良好师德和精神品格,让我们由衷的爱戴和尊敬。

  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周启栋老师,教我们政治课,他为给儿子治小儿麻痹症弄的家庭很困难,但仍始终恪守教师本份,坚守工作岗位,倾情教书育人,经常带我们学工、学农,还和学生一同上台演节目。

  前段时间听说周老师已经因病去世好多年了,我难过的流下了眼泪。他和我初中时的班主任王允尚老师,都是我至今非常崇拜的老师。

  光阴如梭飞,日月催人老。离开四中已经四十九个年头,当年的青少年,现在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翁。

  怀旧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忆起母校,有难以割舍的情愫。

  今年初春在母校聚会时,我把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创作的长篇小说《黄山情缘》和为别人撰写的长篇自自传体文学《与病魔同行》送给母校留念,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今天,母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东平县一块响当当的教学品牌。我作为原东平四中的一名学生,为现母校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最后,我把今年四月在母校的聚会感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依稀离别五十年,阳春聚会绮梦园。

  风尘已过不自恨,岁月艰难心也甜。

  斗转星移心未老,子孙绕膝情无限。

  举杯痛饮一杯酒,相约再把感情添。

  芦景申简介:大学毕业,曾留校当老师并担任班主任,后调入新汶矿业集团工作,先后任干事、副科级、科级、副处(县)级干部。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岳秀》、《黄山情缘》两部长篇小说,在《山东文学》发表长篇报告文学“杏林明珠”,在《中国综合医学杂志》和《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通讯和评论等,为别人撰写并出版了《与病魔同行》、《思念》等四部长篇自传体文学。

  转自:平湖一柱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