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观马远《踏歌图》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1-20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观马远《踏歌图》

  在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文并不在少数,最为精彩、理想,令人向往的是山水田园诗中描写的世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在他们笔下,农民、农村生活有了生气和生命,其他的诗人笔下往往都是“悯农”的方式。所以,谈起农民和古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往往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唯独王维把农村生活当做一个梦中的“理想国”,当做自我身心修养的地方:可以欣赏自然、赞美自然,过着“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般的田园生活,尽管他只是一个田园生活的过客,一个向往田园梦的达官显贵。

  无独有偶,在信手翻书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可以比肩王维的“显贵”——马远和他的《踏歌图》。当我的眼光随意地落在这幅画上的时候,眼前顿时一片灿然。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仔细观看,又见:翠竹垂柳,溪水石桥,刚刚吐出嫩绿的疏柳及翠竹,梅花正欲远播芬芳,好一派江南清丽、明媚的景色。在三面溪流汇合的田埂上,几位农民正如痴如醉的欢笑“踏歌”。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律动和谐,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远处奇峰对峙,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这是一幅山水与人物有机结合的画作,是一幅富有情趣的民间风俗画。“踏歌”是民间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类似《诗经·大序》中所说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由欢庆的行为举止,是人们在丰收喜乐的时分,一种情不自禁的歌舞方式。《武林旧事·元夕》中,有记载南宋京城临安繁华气象的诗,其中有“人影渐衡益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的诗句。此外,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可见踏歌是一种娱乐形式,在平民中甚为盛行。

  马远绘画学习李唐,所以《踏歌图》中山石用斧劈皴。当然,马远同时也发展丰富了斧劈皴的技法,而有自己的特点。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画”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在构图上采用纵向,仿佛是要与天壤相接,大有天上人间之感。这种高高在上的气势和豪华的楼阁以及略带“仙气”的氛围,給人非寻常百姓居所的感觉。马远描写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份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写得远近分明,图中沒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现出辽源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是《踏歌图》的题诗,是宋宁宗把王安石的诗句抄录其上。也是马远要以画来颂扬丰年人乐、政和民安的景象。此画将人物画在画面的近处,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动,舞态可人。后行人肩扛竹棍,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人乐年丰的气象在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田垅道路左面的两个孩子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画的中景是高耸的巨石,宫阙在丛树中若隐若现。具有帝皇的象征意味儿。作者似乎在把这样一个观念体现在画中:人乐,是因为年丰,年丰是因为皇帝治理有道。但从情趣上看,近中二景并不那么协调,有勉强为之的感觉。这是作者试图把自己对“村野俚俗”的质朴与对皇家“高贵雅致”的富丽堂皇统一于一幅画面之中。虽然有皇帝的题诗赋于此画的思想内容,但也不能协调起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杂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勾法形成强烈的对比。

  马远在南宋画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画派,在美术史上称为“院体派”。在南宋四大家中,如果说李唐是院体派的开创者,那么,马远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院体画家。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他的绘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水中的诗情和感人的力量,着意形象的加工提炼,注重章法剪裁和经营,使得作品更加简洁完整,主题更为明确突出。

  他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即画史上所论马远山水:“其小幅削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角,或近山差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境也。”所以,被人称为“马一角”。马远的“边角之景”其实是艺术上、美学上的高度提炼,他一改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画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

  《踏歌图》无论从山水画的角度,还是风俗画的角度,甚至是从政治的角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在绘画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创: 和和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