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把经典注入思想,让灵魂愈发深邃

发布于:百学网 2017-12-21

把经典注入思想,让灵魂愈发深邃

  

  文:李昶呈  学校: 兴文县香山中学  年级:初三

  笔尖在作文纸上缓慢地行走着,一如那流逝在过去的时钟,被思绪笼罩,不得不倒转,忽而一个大浪袭来,将它彻底淹没、淹没。

  经典一词,拉开我联想的,不仅是牛奶,还有对真理的追寻,对潮流的反省。我们中国自古便不乏好书,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等都是集几千年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好书,他们对当代的影响,连许多外国人也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但反观国人,情绪却不见得那般强烈。是现代社会杂书乱书太多了吗?是现代社会新旧交替、现代生活快餐文化导致的吗?刨根问底,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个人心里没有丰满而踏实的思想,人是“虚”的,一如天空中的浮云,怎能承受得住厚重。但经典如水,大道无形,将其灌满,从而愈发深邃,愈发坚毅。

  春秋时期老子有云:“上善者,若水。”意思是说,zui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润万物而不争名利。这正如经典一样,它隐居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却不与世俗的杂文们争宠,它没有后者那般喧闹,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无声无息地照亮远方。它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以典藏的宽容,这正如它的秉性。吾辈怎能不随心而动,随经典而行?

  由史可以知新替,亦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读书当然要读经典的,要读典藏的。因为它不仅经过了时间与灾难的打磨,还经历了各代读书人的种种洗礼。读这样的书,读书人才真正“开卷有益”。

  而中国之经典,理所当然要举四大名著。我偏爱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特别是原版的。阅读间仿佛走进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铮铮铁骨与义重如山之情当中;迈入了诸葛亮《出师表》的拳拳心语之中,倾听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利论豪言;与曹孟德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思想共舞。这些无一不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出现在眼前,引领我去追寻与叩响古文明经典的大门,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至于《红楼梦》,我读过不下十遍,但读得越多,就越不解。难怪有人说:“曹雪芹写的是什么?世间百态,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全化为丝丝细流般的文字,书写在笔墨,浸润在心头了。”

  经典的书籍往往反映着当时的人文思想,时代背景,社会观念。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如果你看不懂当下,那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照映着当下;如果你读不懂历史,那就看看当下,因为当下正在发生,因为历史正在重演。”我想,读经典亦如读历史,亦然也读着当下。在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大意就是要让现在的国人学学工匠精神,为全国性、改革性的经济建设奠定人文基础。这不很好地诠释了“经典”“传统”“历史”三者间的联系与重要性、科学性了吗?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排斥经典,把宝贵的时间花去读那些现代网络作家们写的青春玄幻小说呢?即便要去读,也应戴着批判主义的眼镜来读,并且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也应达到一个可以俯视的高度。不然,依我个人之愚见,定然“开卷无益”。

  所以,就让我们带着经典,迈上深厚而坚定的脚步,去叩响让苏格拉底疑惑、让柏拉图不解、让亚里士多德痛苦、让马克思信仰的大门吧!

  点评: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作者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给人以明快晓畅的感觉。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