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平鲁任畅游 ——“文朋诗友看平鲁”之散记
美好平鲁任畅游
——“文朋诗友看平鲁”之散记
焦维斌
平鲁的七八月,是一年中最为宜人的季节;8月的后半月,还没完全从暑热中脱出身来的平鲁,眼看着就要跨过处暑的门槛,走进真正的秋天了。这时,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诗人、作家涌进了平鲁,他们取名为“文朋诗友看平鲁”采风团,要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把他们的诗情和文采融汇在平鲁这宜人的浅秋里,把他们的赞美和喜爱交织在朴实或华美的文字里。好客的平鲁人以自己的热情和淳朴接待了这群爱我们平鲁的人。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许多见闻。
(一)
说及平鲁,它最早的出名应该是因为穷得叮当响。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它的年人均收入20.1元,全省倒数第一,全国倒数第二。但是,历史却选择了平鲁,改革开放使平鲁又一次天下闻名。1979年初春,邓小平访问美国,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的一次握手,揭开了中外经济合作的序幕,促成了山西省朔州市安太堡露天煤矿这一大型中外合作项目的开发,平鲁也因此被后来的人们誉为改革开放的起航地。而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也使平鲁迈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使平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要看平鲁就必看平朔露天矿。
今天,当作家和诗人们站在直径3.5M的巨型轮胎前合影的时候,当他们眼前驶过载重超过百吨的巨型工程车的时候,当他们面对几十平方千米的巨大矿场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知道我们不仅有安太堡而且还有安家岭等三个露天矿的时候,心中受到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转而我们走进了平朔露矿生态园,站在高高的由露矿的渣土堆积起来的小山上,极目四望,万千绿色,尽收眼底,隐在园区深处的人工湖与湖畔的平朔露矿博物馆很容易叫人产生很多联想,开采后的矿山经过修复,一样可以是绿水青山,一样可以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平鲁得益于现代化的大工业,所以它也走得更快更稳,于是,才有了我们接下来看到的东露矿工业园区、北坪循环经济园区和近年来强劲发展的新型能源建设基地。作家和诗人们走进了大型服装加工厂——森杰服饰有限公司,在机声不断地奏鸣中,看到的是流水线上年轻的机工巧手裁剪着新的生活;作家和诗人们走进了东露矿发电厂,看到的是高高的晾水塔挺立出的雄浑和大气;尤其是在±800kV特高压雁门关换流站中,面对着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巨大厂房和设备,了解了这里的电直接送到江苏南京的壮举,来自江苏的客人除了惊叹,同时还惊喜地发现了他们与我们之间,原来一直有一根线把彼此连在一起,于是,此行的内涵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走进平鲁的西山和北山,最夺人眼目的莫过于山头遍布的巨大的风电塔,它转动着长达几十米的叶片,扇出阵阵沉闷的嗡嗡声,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着,平鲁正在走向新的转型跨越,过去一煤独大的格局正在得到根本的改观。这就难怪每一个前来平鲁观光的人都会深深感叹,短短几十年,平鲁换了人间!所以,当时隔几天,我读着诗人们的新作的时候,才觉得深深理解了她们的思想和情怀。诗人冷眉语写道:“宽厚豪爽勤劳并存/是平鲁人的天性/改革生态环境,扶贫项目工程/是这里ZD的动静/此刻享受这野外的阳光/目睹村民早出晚归,生生息息/改天换地的节奏/让每一个初到平鲁的人/都能心领神会”(冷眉语《平鲁之行》)
(二)
在我看来,要向人们介绍平鲁的历史和文化,zui.好是把客人引上长城,因为,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魂,而蜿蜒于平鲁西北部的明长城就长达37KM之多,长城沿线诸多的古城古堡,每一处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世代休养生息在长城脚下的平鲁儿女骨子里的坚强、勇毅、勤劳和淳朴,皆来自长城的滋养。
说到此,我不由想起了看过的一个登载在权威文学月刊《小说选刊》上的短篇小说,
标题叫做《房后有堵墙》,是一个叫做侯建臣的大同作家演绎的长城故事,说的是在城市事业有成的儿女要接依然在农村故居独自生活的老父亲去城里享福,老人却三番五次推却,全然不顾儿子的“脸面”,原来是因为他离不开屋后那段陪伴了自己一生的土墙——古长城。作家从一个看似简单的留守老人的故事里面抽取出一个含义深长的主题,告诉我们,长城是我们的根,长城是我们的魂。巧的是,我意外地在来客名单中看到了侯建臣的名字,并且很快见到了他,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颇有些文静的青年作家,从他的小说谈到长城,我们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说及今天要走上长城,我们又有了更多的共鸣。
七拐八弯地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当长城真的就在眼前的时候,采风团的车上就有了一阵阵的惊呼声,虽然,我们的长城显得那样苍老和迟暮,但是,它却以自己独有的静默在告诉着每一个前来的人,这里也曾旌旗猎猎,这里也曾刀光剑影。当采风团站在红山村外高地上,望着逶迤而去的长城的时候,当诗人作家们站在明海湖西边山巅的烽火台上,远眺坐落于西北的古堡——大河堡,抒发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情感的时候,你zui.好什么也别说,这时候,不管说什么都成了多余。次日清晨,我意外地看到在晨光里,一位女诗人在明海湖畔的汉白玉栏杆前,面临着一湖碧水、背对着古老长城,长时间静静地站在那里,在朝霞里,俨然一尊雕像。但是,又有谁能知道,她的心里此刻也许正翻江倒海掀着巨澜,奔突着千军万马。
围绕着长城的主题作文章,自然要走进凤凰城,因为这里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军事重镇。由此向北向西延展,长城一线还有少家堡、败虎堡、阻虎堡、迎恩堡和将军会堡等多个古堡遗存,化干戈为玉帛的“隆庆和议”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其中的古堡里。而凤凰城作为这里规制ZD的城池,自然是不能被忽略的,更不要说还有以“崮山巍焕”成为平鲁“古八景”之一而闻名远近的北固山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群。站在北固山上,作家诗人们的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纷纷在古迹前留影,要把这里的一切深深刻在自己记忆的硬盘里,再变成一首首欢歌,唱给每一个平鲁人,唱给所有爱着这块土地的人。
其实,如果要做旅游的文章,我们平鲁的确是不缺资源的。姑且先撇开城周围包括元宝湖、如意湖和大梁水库的环城水系不说,只看西北山区,凤凰城西去不到20公里就是乌龙洞,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美丽传说的地方;山的对面就是有着美丽风光的人马山地质公园。沿人马山下的大路一直南下,就是声名赫赫的大唐名将、门神尉迟恭的故里——下木角乡的上木角村。如今的那里依然古风犹存,遗迹在眼,国公庙巍峨壮丽,九十九眼井里井水甘甜,而且这里又是当年的西山抗日根据地。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勇毅忠诚、勤劳善良和嫉恶如仇成为了一种精神,世代传承。作家和诗人们走进上木角,被尉迟恭的传说,被朔平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的故事激动着,他们掬一口井水,留一张倩影,一举一动都难掩内心的波澜。
(三)
当然,来看平鲁,再怎么说也是要看看我们的农业。
平鲁是一个以种植小杂粮而出名的塞北农业县区,品种繁多的粮种甚至会使初来乍到的人听起来有些眼花缭乱。油菜、葫蔴、谷子、荞麦、莜麦、糜黍、豌豆和土豆都在其中,还有最近几年在北部山区广泛引进的向日葵和藜麦,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成为地标性作物的“红山荞麦”,其以硒含量高达0.73mg/g而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青睐,并曾多次入选国宴而名声远播。所以,来平鲁不吃一顿红山荞面,那简直就等于没来。于是,我真的看到了作家和诗人们站在荞麦地里留影时的激动万分,看到了吃了一碗又赶紧喊着再来一碗的酣畅,这时,谁还顾得上吃相的雅与不雅。
车子载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下木角,走进阻虎,走进西水界……他们为吃到那粘粘的叫做“油糕”的东西,满嘴余香而欣喜不已,他们为眼前出现的一片片开得正盛的土豆花欢呼,他们为身后望不到头的荞麦地感叹,又为分不清是藜麦还是高粱而相互取笑。当大家的欢笑声随风奔跑在山梁上的时候,我作为随行的一员,突然间涌起了很多的自豪,我们的平鲁原来也是很美好的!
事实上,如果他们早来几天该有多好!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径直把他们领进广袤的田野,置身于无边的油菜花海之中,他们一定会诗兴大发,文思泉涌的。曾经读过诗人描写南方的油菜的句子:“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其实,我们北方的油菜花开最盛的时节,除了满眼金黄,更是多有一份厚重。如果你走进阻虎乡的迎恩堡,我们尽可以看到在已经斑驳的古堡四围那撼人心魄的富有生命力的金黄,历史和新生交织在一起,那纯粹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人说,天下到处都有油菜花,但古堡不是遍地。
好在这一切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作家和诗人们看平鲁的行程和兴致,因为我们的平鲁四季分明,四时景不同,什么时候来,也都适得其时。在处暑将近的时候,北山的油菜已开始渐次成熟,大片的油菜地里,虽然只是零星地开着些黄花,甚至在我看来,早就失去了一个月前来这里拍照时的激动和欣喜,但是,这一切在作家诗人们的眼里一样是美不胜收的。他们站在迎恩堡西斜的夕阳里,身后是一身沧桑的古堡断墙,眼前是还可想见花开盛期时辉煌壮观场景的油菜大田,照样一个个情绪高涨。尤其是浪漫的女诗人,一袭红裙,一顶散着芬芳的花冠,便成就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图。来自太原的女诗人史枫在后来写道:“初秋八月,当我走进平鲁,清爽正在秋阳中隐喻,也把蓝天托举得很高。此时,白云像游牧的孩子,散落在天边,像吉祥的哈达,象征着人间大地的风调雨顺。向左看、向右望,乃至一路前行。满眼绿色是平鲁的主题,它已把苍桑古老的历史,掩映在绿的生机中,像读一本深邃的书籍,质感在肌肤的温润中游走。”(史枫《平鲁印象》)或许,这也是同行者们共同的感受。
“文朋诗友看平鲁”,妙笔华章赞老区。两天的时间十分短暂,随着诗人和作家朋友们的离去,这次活动算是暂且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我很快就看到了他们陆续发在朋友圈里的美妙诗文,爱平鲁的激情洋溢在始终,这时我才强烈地感到,这次活动还远没有结束,平鲁的美好会随着作家诗人的美文佳句散播到很远很远,直到很久很久。读着这些澎湃着诗情的文句,原准备也写几句感受的我不禁深陷惶恐,多少次打消了把这次行程和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勇气,但是,又欲罢不能,毕竟,毕竟我也是爱平鲁的,而且爱得深沉。于是,终于鼓起勇气,才有了今天的的这些文字,尽管粗鄙得几乎羞于见人,甚至会贻笑于方家。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