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南大教授黄林森,央视寻找失联23年儿子,后者:此生不见
84岁南大教授黄林森,央视寻找失联23年儿子,后者:此生不见
作者:笑侃人世间
目光所及唯我一人,放浪形骸为所欲为,收放自如无所顾忌,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空间。
理想不等于现实,真正想要找到这样的环境,几乎是不可能,但人们似乎从来都不死心,无时无刻不在寻觅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成为自主人,无奈始终没有结果只得选择逃避。
有主动逃避有被动逃避,因为得不到安全感,因为找不到归属感,灵魂精神自然无处安放。
我们皆是其中一者,我们又是旁观者,既然感同身受,那就需要给予身边人这样的空间。
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内心想什么都可以,对于当事人来讲,如此环境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只要你拥有了这种独立空间,未来生活自然是幸运化身和美好象征。
因为我们情绪可以被发泄,因为我们做事有计划打算,这样一来也能更好地付诸于行动,奈何箴言相劝再多,始终不乏“另类者”出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84岁南大教授黄林森。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拥有不同常人的认知,谁曾想却整日用“我为你好”对孩子进行“绑架”。
对于后者而言,他没有独处空间,长此以往只会逃避,这也有了失联23年的结局,黄林森为此发起过寻找,甚至后来还站在了央视舞台上,殊不知最终得到了对方“此生不见”的回复。
以爱控制
黄林森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父母二人有着“特别的教育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此基础上,黄林森学习成绩优异,人生大考中更是一举夺魁,步入社会后在南京大学担任教授,妻子同样是高级知识分子,两个人社会声望高、经济条件富裕,众人羡慕都来不及。
曾经“受益”这种教育方式,在成婚有了孩子后,黄林森将同种观念传递在儿子黄小海身上。
从出生那天起,黄林森就严格管教,孩子做了错事儿,就会进行打骂,并让其跪在大街上。
邻里乡亲们过来劝阻,黄林森却根本不当回事儿,反而声称“我黄林森就是这样教育孩子”。
孩子痛苦旁人笑话,黄林森却引以为傲,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做黄小海才能成才,每天除了打压开始打压,这种窒息的“家庭环境”我想都不敢想,更别说你要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
对于黄小海来讲,父亲这个词带给自己的只有“恐惧”,什么伟大什么深沉,他只有“恨意”。
老师布置任务,黄小海均能按时完成,殊不知父亲有着一套个人的“标准”,即便他写得比其他同学好,即便他做得比其他同学出色,但依旧得不到父亲的满意,从而会对其言语谩骂。
黄小海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于他和父亲吵了一架。
“我告诉你,我在这个家中就是法就是天,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黄林森撂下这样一句话。
面对旁人的劝诫和质疑,黄林森根本没有任何悔意,反而声称这全部言行都是“为了他好”。
从此黄小海再未叫过一声“爸”,两个人矛盾不断加深,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想就是逃离。
失联23年
当然黄小海只是个孩子,或许会随着年龄成长,渐渐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但前提是黄林森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错误,比如给予孩子一些独处空间,比如时不时地找孩子谈一谈心。
看到儿子态度如此冷淡,黄林森反而变本加厉,你不说可以那我就用自己的能力去过问,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黄林森积累了无数人脉,先后多次找到代课老师,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
有时自己觉得不满意,从孩子一进门就开始打骂,黄小海再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窒息感”。
志愿由父亲填报,黄小海大学依旧在父亲掌控之下,即南京大学,四年来别提有多无助,大学毕业后他特意写信给分配工作的老师:只要工作不在南京,无论是做什么他都完全接受。
后来黄小海被分到了北京,在知悉后立即收拾行李并购买车票,只身一人踏上了工作旅途。
父亲由于工作较忙,这段时间并没有对他过问,谁曾想再联系的时候,儿子手机已经关机。
黄林海从小到大都是“强行管教”,现在你和我玩失踪就是“反了天”,他立刻给北京的熟人打电话帮忙寻找,黄小海在得知后辞去工作自寻出路,并为家中寄回一封所谓的“断绝关系信”。
“你操纵我控制我,我决定于你断绝一切关系,从此我可以有尊严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同时他给自己的母亲打了通电话,并将其视为断绝关系的对象,在黄小海个人看来,因为父亲曾经那样对待自己,作为母亲却在旁边不管不顾,这对黄林森来说无疑是在“助纣为虐”。
从这时起黄小海就开始失联,时至今日已23年之久,父母早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央视舞台《等着我》栏目发起了寻找,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人是找到了,但他们并未相见。
黄小海留言称:如果一个人拿着一把锋利的刀,面对着你想要杀掉你,你发现了之后他说不是故意的,你自己会原谅吗?我恨他们,我厌恶和他们相见,你们不要再找了,此生不见。
很遗憾,84岁的黄林森并未见到儿子,或许从一开始,他就应该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笑侃人世间
他“爱”孩子,但他更“爱”自己,一切终究要黄林森个人去承受。
为人父母也好,身为子女也罢,每个人都在爱意付出,殊不知这些“爱”不能太过尖锐,因为它的本质是让人慢慢变好,而非让人感到束缚直至选择逃避,相信没有人愿意沦为“笑柄”。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爱母爱皆伟大,想要留住这个标签,并成为孩子的依靠,那就需要“适时退出”,控制欲是万恶之源,很多家长不惜代价将其“捆绑一生”,这些爱只会充满压力,那又何来益处可言?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