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五)
沉思录(五)
作者:提笔沉思半宿
(五)
所谓相知,即是认识后的互相了解,知道彼此的灵魂属性。
所谓灵魂属性,过去称之为信仰,现在称之为三观。“信仰”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定义,是不分国别种族的,无关阶级地位的,不论贫富贵贱的,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都会有的东西。而“三观”,在今天这个功利性的时代,却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标签,一个轻易就将他人过往的经历和作为归类的名词,这是非常草率和不负责任的概括。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历和过往,怎是一个“三观”就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给说清楚的。
无奈,既然都提到了是“功利性的时代”了,那么诞生出来“三观”这么一个名词,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这个“功利”,该怎么理解,直白的解释,就一个字“快”。对,只要“快”达标了,那么效率就有了,既而就有利可得了。从古至今,人类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喜欢给世间的人分类,古代所谓的三六九等,如今所谓的阶级,这些概念,仔细想想,无非是能够更快的实现笼络人心和更稳定的统治,这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自然规律。上述分类的概念只作引题,继续延伸容易上升到政治层面,各位看客自行体会,本文主题是围绕爱情,此处不作具体阐述。
“快”就会“急”,“急”就容易浮躁,活在如此浮躁时代里的人,如果不能理性的保持自我,客观的认识他人,那真是可恨又可悲。
可恨的是,不经了解就轻易断定此人不是自己的菜,殊不知自己又何曾了解自己。对于自我认知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人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只能通过别的方式,反向照镜子或者拍照录像来看,亦或者让别人来描述。所以,在后脑勺这件事上,都不能通过自己做到自我认知,又如何能在“三观”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上做到清晰的自我认知!又怎敢大言不惭的依据几句话几件事就轻易断定他人的属性!然后来一句什么所谓的三观不合,真是可恨可笑!
可悲的是,曾经自以为是的断言,最终让自己错失真正对的人;曾经自以为是的笃定,不久便看清真相而后悔当初。没错,这就是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只怪自己当初太年轻”和“我当初瞎了眼了”的客观原因。为什么是客观原因,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也只有在受伤的时候,才会懂得保护自己,这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共有属性,是人都会犯错,人类的成长都是在试错中发生的,不然后代研究“历史”也就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了,这份试错,对应到个体的人,即所谓的“经历”。
这里要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经历和一个人的年龄是无关的,而在于这个人经历的人和事的多少。有的人快入土了,也单纯的像个孩子,幼稚但可恨,因为他一辈子没啥有意义的经历,而且不懂得总结,只是活着而已。而有的人,年龄不大,却因为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事情,不断的学习进步吸取教训,早早的就变得成熟而可敬。这两种人,大有人在。
这里说到的“单纯”和“幼稚”,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
曾遇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在建筑工地上当下夜老汉,本以为从小学校教育的尊老爱幼,人老可敬,怎料这次经历属实摧毁了这份单纯的传统美德信仰。国外的影视很开放,荧幕前接吻是很常见的一件事,一次闲暇之余,和工程技术员一起用电脑看国外的爱情电影,本来很唯美浪漫的情节,此时大爷猥琐的凑过来说道:“上啊!臭小子!啥也不是!我这真是老了,要我直接就亲上去了”,在场的人瞬间石化...
那是生平第一次亲身领略为老不尊的威力,本以为是个插曲,后来的一件事,直接摧毁了“老人”这个名词的美好形象。工程老板花钱雇佣一个下夜的,却哪里想到,次日清晨会在自己的办公室的沙发上看到呼呼裸睡的大爷,是裸睡啊!单纯的将工作的地方当成自己家,幼稚的为了舒服全然抛弃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试问各位看客,喜欢在自家裸睡的又有几人,更何况是男性,真是贻笑大方。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将“老人”这个名词和“敬爱”挂钩,也真是很奇葩的一次经历了。也难怪听大人常说“老人小孩”,意思就是返老还童,只是这个回到童年的“单纯”和“幼稚”,着实有些可恨了。相比而言,一个年迈的老人,好奇的玩耍着小孙子的玩具,这样的画面,才是褒义上的“单纯”和“幼稚”,毕竟他们那一辈的童年哪有机会像如今的小孩一样,有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玩具。
而相反的,改变对小孩子或者是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认知和态度,便是在遇到了很多的年少老成的人之后。
“年少老成”这个词,总感觉很压抑,有点贬义的属性,此处不如“后生可畏”有活力,不过这里不纠结二者定义的区别,只凸显年龄和经历的落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两句,在广义上很好的解释和概括了为什么有很多年少有为的人,这里不涉及天才,毕竟天赋不是人人都有,此处只谈大众化的属性,不抬杠。在技术技能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年龄从来不是首要的唯一的标准,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资深人士被迫下岗了,更不会有所谓的三十五岁被迫失业潮。当然,下岗失业这种事,是社会问题,是一种人文规律,怎是个体力量能够扭转的,此处不细谈。
学生时代的视角,大部分时间都是向上看的,幼儿园没什么记忆和概念,暂从小学说起。很少有人是在一个学校里从学前班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鄙人有幸也不幸。幸运的是很多校园经历都是完整成体系的,不幸的是,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新的环境,太单一,这事就看怎么取舍,好在并不羡慕经常换学校的人的经历。
呆了9年的学校,是一个四层楼的结构,小的年级在底层,高年级在高层,具体怎么分的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能说,当年的校长格局很大,最难忘的是星期天会有二课堂,音乐美术体育等,由各科教师自发组织的免费兴趣课堂,很感激那段经历,而不会想起那段校园时光只有乏味的课本知识。
只可惜后来的校长换人了,直到最后倒闭,真是可惜,前几年回去发现成了危楼,院子里都是停的农用拖拉机,被商业征用了。看着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混凝土结构,甚是伤感,不禁再次陷入回忆,突来的感性,有点跑题,这个以后再谈。
当初记忆里,都是一楼向往着二楼,二楼向往着三楼,三楼向往四楼,而四楼,向往的则是外面。小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没资格去高一级的楼层,一来恐高,二来社恐,害怕被高一级的学生欺负和笑话,总之,居然莫名会觉得低人一等,现在想想,真是可气可笑。
于是,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和校园建筑的楼层物理属性的基础上,造成了一种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向上看的视角:对待高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态度,就是向往和佩服,甚至是畏惧,因为他们懂得更多,会的更多,也因为他们外在更强壮。这种无知的敬畏,一直持续到自己读到四楼才算停止。当自己下课后,伏在四楼走廊边向下看时,那种感觉,不言而喻。会和同学一起看低年级的学生的各种嬉笑打闹,然后来一句,都是曾经玩剩下的。
于是,至此,实现了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视角从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俯视,即视角开始变得向下看,当然,也会夹杂着鄙视。但依旧保持着对校外的更高一级的学生的敬畏,正所谓,知识,就是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越不如人。
初中毕业后,去往新的环境,并没有机会在楼层上去经历这种成长,只剩下心理方面的。因为学校很大,一栋楼就是一届学生,并不按照楼层分级。但到了大学,就完全没有这种视角差异了,因为没有可比性,义务教育都是同质化的知识,而大学的知识都是开放的且各有体系,成绩不是唯一的优势,而是综合素质。
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了很多年少老成的人,曾经的那种视角也不复存在,而是逐渐学会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姿态去看待人和事,说实话,这个过程很漫长,直到工作后才逐渐成熟。毕竟,大学这个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才的地方,对一个人的触动和影响是非常集中和不可预测的。因为短时间集中接触到了大量的不同的人,而任何一个接触都可能会是正面的影响,也会是负面的,通俗点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光是辨别就很费劲,更何况要学会去包容且不受影响。
小时候社会科技并没有后来这么发达,尤其是信息的传递,加上学校的管理,对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到了大学,刚好也是互联网媒体百家争鸣的时期,线上线下,都有爆炸性的信息闯进脑海,这个时候,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特质和能力就是——独立思考!
明辨是非,独立思考,才是当今社会最缺少的一个特质!如今没有门槛的自媒体,导致每天无时无刻都会有巨量的真假信息流入社会。一个心智不成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缺乏经历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很容易就被这巨量的信息中各种不健康的观念和思想带偏,甚至走向犯罪,甚至成为被害人。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有那么多互联网犯罪的事的主观原因,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客观原因即信息大爆炸,这是个趋势,是个体无法阻挡的洪流。这也是个社会问题,此处不再多说。
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人都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尤其是步入社会,会遇到更多的人和事,越发明白,独立思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媒体发声的年代,一个不到最后,永远不会知道真相的年代。
于是,从大学时期开始,到后来工作,遇见为数不多的一些具有独立思考的年龄比我小的人之后,才更清晰的懂得那一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由此改变了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认知和态度。
所以,最后总结出一点:不要依据年龄去判断一个人,而是要依据他的经历,可这还不够,最核心的一点是,要懂得总结教训,这就体现为“独立思考”。一个有经历且善于总结和独立思考的人,才是这个时代一个健康的个体应该有的样子,无关年龄。
但是这个世界不会让每个人都去经历一样的事,更不会经历同样多的事,有的人生来就是含着金钥匙,而有的生来穷苦,甚至是残疾,所以“经历”这种事,完全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是客观的,非常随机的,充满变数的,“经历”这事本身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却在经历的内容上并不公平,甚至是非常不公平!可这能怎么办?一句话,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当然,前提是不要干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存在即合理,既然这个社会客观存在“经历”不对等的因素,那么也就无法避免出现类似“只怪自己当初太年轻”和“我当初瞎了眼了”的悲剧了。
毕竟经历太少,体验到的失去的痛苦太少,还不懂的珍惜和把握机会。
毕竟阅历太浅,感受到的欺骗和背叛太少,还不懂的辨别和独立思考。
既然客观上无法决定自身会有的种种“经历”,那主观上该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很简单: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教训,学会珍惜,学会辨别,独立思考。既然要总结教训,那肯定会有杠精要说了,错过的人哪有第二次机会,看错的人哪有机会重新躲过。
此处要特别说明,“历史”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教训警醒后人,谁规定非得自己试错了才能称之为教训的,所以,此处的教训,当然可以是别人的!不是所有人生经历的悲剧都需要自己去走一遍的,否则社会还怎么发展,“历史”也就没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了!那些宁愿重蹈他人覆辙的人,也不必去叫醒,因为,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各位看客也别不承认,其实这样的人都有人在,这样的事,大家也都干过,而且绝对不止一次,无非是代价不同而已。毕竟人性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不然也就没有类似于这种老话流传至今了:“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
在今天这个功利性的时代,人性的复杂完全都被放大了,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了解,完全是用“三观”这种标签快速的筛选,很简单,就是没有“耐心”!因为着急进行下一个步骤,因为想要很快的发展关系,也就无法静下心来,真正的去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
因为时代变了,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过去所谓的高尚的“信仰”,在如今这浮躁的时代,完全是个负担。都觉得会遇到更好的人,都觉得自己值得遇到更好的人,都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于是,自私贪婪充斥着这个脆弱的时代,真正拥有崇高信仰的人,少之又少,而且,渐渐的沦为时代的笑话!真是悲哀!
错的人多了,对的人也是错的!如此肮脏的事情,不分男女,大有人在。可恨的是,做这些脏事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最恶心的!因为这个时代伴随着可恨的人,必然也会有可怜的人出现,这就是——接盘侠!再次强调,不分男女!
所以,这里认为,“三观”是一个非常恶俗的定义,不过是急功近利的人创造的工具罢了,方便快速筛选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将人物化,本就是非人的做法,试问谁人不笑人,谁人不为人笑!人无完人的道理,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早已经被淡化了,毫无门槛的自媒体,爆炸的讯息,完全蒙蔽了人的双眼,本就缺乏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下量产的人,根本不能做到明辨是非,何谈珍惜!
于是,糊涂的人一起继续糊涂着,清醒的人独自一人清醒着。
而有幸能“相识”并走过“相知”这一段考验的,才配的上称之为“爱情”!在这之后,才能称之为“相爱”!
待续...
——戎,于2023年8月3日夜至次日0点30分
(配图源于网络)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