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已到古稀年
时间,人生的时间,就像一根黄瓜,咬不了几口,就到黄瓜屁股了。这不,还没怎么混,就年将八旬了。说点啥呢?忽然想起七十岁生日时诌过的一篇文字《转瞬已到古稀年》。宣化公众号上,我大概是年纪最大的作者吧?老没出息,这类自诩老迈的文章大概也没人愿意写来。那么,这里就将那篇文字翻晒如下:
“转瞬已到古稀年,如云飞度万重山,往事皆成东逝水,唯有亲情不老丹”。今年春节前夕,自己用手机写下这首顺口溜发给北京、济南和郑州的几位老友,立即得到回复,均说深有同感。
人生七十,谓之古稀。此话初见于唐代杜甫《曲江》一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属猴的我,今年3月(农历二月)年满七旬,又到一站,似乎迎来了一种典礼。在书房的写字台一端,竖立着一个红色的收藏夹,上印毛泽东手体拼字“生日报”,另有一行漂亮的艺术字:“那一年的那一天,世界因你而精彩。”这是我65岁生日时,女儿从北京寄给我的生日礼物。
亲情在眼前,亲情记心里,这就够了,不必因“七十大寿”给孩子添负担、找麻烦。所以,刚到2月下旬,我就特意通知住在北京的女儿:第一,千万不要给我购买或邮寄任何东西,衣服、食品更不要买,旧衣服收拾收拾就够我穿了。第二,不要专门回来给我过生日,你带着孩子,往返坐车,花钱费力,很不容易,老爸生日是件很平常的事。
宇宙浩瀚,人生渺小,流星一闪,人已七旬,时光真快啊!70年前,自己出生在大别山腹地青山绿水间一个名叫界兵冲的村子,闻讯从外村赶来的奶奶走到河中间时,激动得寸步难移,困在河心;60年前,在扬兵畈一间破旧的民房里读小学,冬天双脚冻得溃烂不堪,平时还要上山放牛和帮大人干活,但那时却不乏学习的热情和快乐;50年前,入伍到陆一军当兵,虽然连泥巴般的小米饭都吃不饱,却正好赶上全军“大练兵、大比武”运动,风华正茂的自己意气风发,充满青春与激情的活力,当年年底就在胸前挂上了“五好战士”和“特等射手”奖章;在紧张的军事生活中,挤出点滴休息时间,放弃所有节假日,坚持自学文化,哪怕在路上看到一片印有文字的废纸片,都拣起来当学习资料。两年后,能给报纸投稿,三年后,能给军首长写讲话稿……
多少经年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天。人,年轻多好啊,能吃苦,有精力!那时,英俊帅气,也曾是年轻女孩明追暗恋的目标呢,哪像现在老得不中看!(但那时不准谈对象,不准跟年轻的女性说话)“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我常劝年轻的朋友,千万不要虚度了美好的年华。
毛泽东诗云“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凡夫小民的自己,甚感七十年也只是“弹指”之间。按照毛主席的形容,大多数人只能勉勉强强地“弹指”两次,能“弹指”三次者便是稀世之宝。即便能够“弹指”三次(活到114岁),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如同流星划过,渺小而短暂。朝代常更替,世界频更新,宇宙多变幻,沧海化桑田,何况人生乎?因此,古稀须笑对,年老莫悲观,平心且静气,直面看人生。
最近有一首新歌,叫什么《时间去哪了》,词不搭意,缺腔少调,只因总书记的一次引用,便被央视拾作主题,到处采访问人:“你的时间去哪儿了?”面对莫名其妙的提问,被采访者大多都不知如何回答。照此问法,还可以问问老百姓“你的钱去哪儿了”?问问当官的“你的权去哪儿了”?问问年轻人“你的爱去哪儿了”?其实,“时间去哪儿了”,这是一个伪命题,确切的意思,应该说时间都花到哪儿了。
时间是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资源,谓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回首自己的七十载,从童年到老年,跟常人一样,有过困苦,有过快乐,有过懈怠,有过追求,夜有睡眠,昼有劳作,为生存,为生活,为工作,为事业,既挣扎,也奋斗,七十年的时光,都花在这些寻常过程上了,都支付在这些生命过程中了。
由此可以看到,时间是距离,时间是跨越,时间更是一种消费。有些时间消费,是必须的,是值得的;而有些时间消费,则是不必的,是浪费的。你只要反思一下自己,都有不堪回首的时间浪费。
人过花甲,步入古稀,担当逐渐减少,很多的事情已力不从心。随着时间和岁月的推移,曾经的困难便成过去,曾经的苦恼已化为云烟,多么凶险的火焰山也闯了过来,多么幽暗的隧道亦显出光亮的洞口,曾经的艰难困苦经历,已经成为最有滋味的回忆。而与此同时,过去阔步无阻的平坦大道,可能会突然出现坎坷,让你步履蹒跚,趔趄难行;过去的轻风小浪,现在可能感到是狂风大浪;过去不在话下的举手之劳,现在可能变得沉重难为;过去不以为然的事情,现在可能变成了刻骨铭心的遗憾……所以说,人到古稀,是一种新的跨越,跨越到了一个新的境地。于是乎,耳边会响起考官的提问:你准备好了吗?
作为古稀老人,对那些敏感的话题,已不必回避,不必忌讳。几年前,我就跟一位老姐姐议论过这个问题。她说,人活到这个岁数,什么问题都该想到,什么心理准备都该有了。对于这个说法,我极为同意。2008年在北京参加体检,我被查出足以把人吓死的严重隐患,自己刚回到家,医院的通报电话就追了过来。对此,我也曾十分沮丧,甚感生命的紧迫。面对现实,这就是新的人生考验!很多中老年人,也都会遇到这样的新考验。
身体查出了问题,你知道了,又能怎样?没有好办法,地位多高的人都没有好办法!此刻,积极的人生态度,大概就是最好的妙方。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有个灵魂的,你要用乐观与宽慰的态度来启动这个灵魂的正面作用。在北京红莲路图书城,我选购了一本女作家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在列车上一路读到郑州,从中领略了西方发达国家由政府主导、慈善机构及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和“临终关怀”,领悟了心理学家对死亡的描述和评价,知道死亡并不是纯粹的可怕之事,它甚至存在着值得歌颂的美妙的一面。其实,死亡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自我调理,锻炼,读书,读报,上网,写博,写书,听经典老歌,听台湾甜妹卓依婷,做一个勤奋又勤快的老人,每天把家里收拾得整齐美观、一尘不染,使得生活充实,避免无聊。虽然隐患的生理指标还在,但六年过去,我仍安然无恙,医生说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其中,坚持写博客,尤其是坚持写时事评论,既为社会的和谐文明贡献了正义的舆论力量,也让我的心身大为受益。
因为自己曾经的新闻职业,喜欢就某些社会问题写点时评。官媒不便发表,就发在自己的博客里。老伴特别反对我写时评,说谁谁谁都不管、管不了的问题,你管得了吗?对此,年前曾跟老伴争吵翻脸,叫她不要再看我的博客。其实,老伴是好心,但她不知道,作为一个习惯于职业的新闻老人,坚持写点时评,可谓一举五得:一是对国家对社会尽了一份公民责任,二是收获了表达的快乐,三是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四是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五是可以防止自己与社会脱节。我能够战胜严重的身体隐患,坚持写时评是重要作用之一。曾有朋友告诉我,他坚持在博客上阅读我的时评文章,让他得到诸多的共鸣和快感,因而他的慢性病也得到了很大缓解。
当然,作为空巢老人,我和老伴也面临着其他空巢老人面临的所有问题。当代空巢老人,最后多是血雨腥风。老伴曾忧心地对我说:“咱们两个如有一个病倒,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医院,谁也没有能力照顾谁,所以咱们生病都生不起了。”如今的现实,人老了,钱少了,腿沉了,力小了,“三高”了,病多了,确实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很多像我一样的老年人,直言不讳地说自己虽也怕死,而最怕的是死前“生不如死”的痛苦,最怕拖累亲人。去年,我曾特意告诉女儿:假如有那么一天,我病得非常痛苦,生命已没有尊严,就不要勉强地救治。你看医院里,有的人身上插满了管子,甚至已是癌症晚期,却还不惜代价地抢救,不但拖延了痛苦,最后还是人财两空。
正是如此,作为一个七旬老人,只能勇于面对现实。我和老伴的共识是:前面的事情既然不敢想,就不要往前想,走着说着;能快乐健康地过一天,就算赢了一天。
是的,弹指已到古稀年,能赢一天算一天,明天如何不多想,得过且过是今天。
总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咱还得好好锻炼身体,努力地保持心情快乐,时时处处善待他人,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就叫:白水一碗,心寡欲淡,但求快乐,益寿延年。(写于2014年七十寿诞)。
作者:赖国清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