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叶杯大赛,受益自主招生
“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和文学创作之间打开了互相连接的通道。大赛面向全体学生,有力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及中考、高考语文成绩;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凭借大赛奖项在自主招生中敲开名校大门。例如,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决赛特等奖得主赵旭,在2017年的自主招生中,以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证书成功通过两所著名高校初审,并最终被录取。同届特等奖得主程格格,也凭借此奖成功通过北京大学初审,并最终被录取。
作者采访——赵旭
我叫赵旭,高中就读于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今年自主招生中,以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证书成功通过两所大学初审:一所是苏州大学,一所是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免笔试且降60分录取,南京大学降50分录取。最终,我选择了我喜欢的南京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
我坦率地说,参赛的动力不是热爱文学,而是为了一纸证书,最终目的是用作自主招生考试报名的“敲门砖”。我以一篇拙作《谈幽默》有幸入围决赛,后在现场决赛中选择了题目写了《景象之于国人》,没想到获得了特等奖殊荣。
多数985、211院校对自主招生考试报名的条件要求较高,需要较高层级的竞赛证书作为凭证。这种情况下,叶杯这张特等奖证书无疑是救我于倒悬之中,之后的自招考试报名便比较顺利了。经过三月匆忙的准备,四月焦急的等待,五月初我在阳光高考平台上收到信息,我成功通过了两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材料审查,其中苏州大学因叶圣陶杯大赛特等奖直接免除了我的笔试。因此,我能错开两所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得以参加并最终通过两所院校的自招考试,获得了两所院校的降分优惠,进入理想的院校就读理想的专业。
人们都说机缘难得,作为自主招生的受益者,我猜想几十年后回忆高考的种种苦乐,我会感谢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给予我的机缘,感谢评委老师们送给我的那份珍贵礼物。
获奖作品——景象之于国人
曹文轩先生在上午的讲座中谈到:譬如山花水月、鸟趣蝉音,凡此种种,均为“第一世界”之范畴,概非人类创造而生,正如庄子所言“物各有主”。而人类将自己的情感投诸文章见之笔下,便是“第二世界”。这两种世界在唯物的哲学家看来,定然是亦真亦假,一实一虚,而中国人(尤其古人)总喜欢泯去二者界线,以“风景”作“意象”,便在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间架起一座金梁。
景象对于国人来说好比面团,可捏成这样,也可捏成那样,随心所欲,便现种种相以应所求。譬如桃子一物,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果品,经国人加工,便成了长寿的象征:寿星要捧桃、麻古要捧桃,就连那花果山上三百寿数的孙悟空也为之甘而抢蟠桃园,于是“寿”与“桃”二字似乎紧密得再也分不开了。桃子也不是纯粹如花草的观赏品,它最终是要送入口中,于是,桃子的实用性便也具备了。众多如“桃子”一般的景就在国人的创造下融入了第二世界,成为现代文学所讲的“意象”。
花鸟山水之类意象很早就见诸文学了,各种文学意象各得妙用自不必言,其历史之久、影响之远亦不必说,这里只谈意象之于士儒、宗教、市民心态三方面的映象。
早期儒学中能让世人铭记的无非孔孟,将山水等景象引入儒学教育与儒家思想的也是这两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孔子面对一川水竟联想到同流水一样一去不返的时光,可谓之高见。于是,几千年来的士儒都继承了这一“水-时光”的景象模式,如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来长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便是接了孔夫子的话头,把月之盈缺扯来作陪,以论述自己的道理;再如李太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再如李后主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凡此类诗文书写愁情,总归是绕不开一个“水”字了。而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亦如是,只不过情感稍变。如孔子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儒者胸怀刚毅之爱,以山水的情与貌为儒家思想作一种独特的注脚。
再说宗教,此者再为明显。马祖道一叫徒弟看月,三人反应不同:怀藏禅师说正好读经,百丈怀海言道正好参禅,而普愿禅师则说这般月色正好赏月。由此马祖便得出“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超然于物外”的结论,由此可见,山水景象之于宗教,更有了一种功能,便是判断一个人的“见地”。
魏晋时不仅有建安风景,还有名为“玄学”的类宗教思想,以情致寄诸山水,于无名大千之中取得乱世中的一点慰藉,如阮籍华康这样名流无不流连山水,更有甚者服“石散”而求清修养身,虽是偏门之道,难掩古人对“第一世界”的热恋崇敬之情。景象本无主,但当它们被人命名,便成了青城山、普陀山……等等名山中往往还“被安排”了一位佛祖道君守佑,这也是景象见之国人心态的一大奇观。
三者便要说景象与小市民间的联系。这里所指绝非贬义平民的“意思,而是普罗大众。按古代的识字率算,恐怕万分之九千九百的人是读不懂阳春白雪的文章的,幸甚有小说绘本等文学形态供市民娱乐,于是很多浅显的比喻也进入了文学,这些比喻不如山水意象高大,但却独有与小市民生活相映衬之处,如冯梦龙一段名句“眼见他起了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便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构筑文学中的意象,用浅白的道理道出文学中的哲理,这种浅显的意象之于市民文学贡献颇大,也可见意象之于中下层民众的映象。
文章千古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与景致同国人的心理从未分开,意境情趣由景而生,由心而发,与中国士儒阶层、宗教理论、市民心态融为一体,像佛经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作者采访——程格格
我是一名2017届高考考生,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学生,写作是我的爱好,我参加了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并获得了决赛特等奖,凭借这个奖项参加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自主招生,并取得了降分录取20分的优惠政 策。
获奖作品——馒头老白
我家楼下废弃的车库里,有个卖馒头的,人称“馒头老白”。
老白的摊位和其他人的不一样:破败杂乱的车库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里面放置的案板擦得一尘不染,几个蒸笼整齐地排列着,一掀锅盖,便是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老白家的馒头好吃,车库门前常常排着长队。人们付钱时,常会顺口夸赞一句:“哎呀老白,你这馒头老白老热乎了!”老白便憨厚一笑,用手背擦擦额角的汗滴,“那可不!我就姓白,这馒头能不白吗!再说这馒头倾注了我一腔心血啊,能不热乎吗!”你看,这就是老白,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每天笑呵呵地卖着他的馒头。
老白还有俩双胞胎孙子,三四岁的样子,小脸红扑扑的。每天围着馒头摊“你追我赶”,要么就双双蹲在地上玩泥巴,弄得小手脏兮兮的;可老白从不训斥他们,没生意的时候,老白常常慈祥地看着俩孩子,到饭点了,就在门口阳光地里支起三个小马扎,招呼他俩过来,湿布擦擦手,一人抱一个大馒头,就点小咸菜,便是爷仨其乐融融的一顿饭。这样的生活,虽贫寒,也快乐。
一年四季,老白总习惯在太阳下山后收摊。拉下车库的卷帘门,一手牵一个孙子,老白便笑盈盈地回家去。夕阳西下,祖孙三个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那阵子,人们流行互相问“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小区里的人们常半开玩笑地说,老白绝对是咱小区里幸福指数zui高的人。那时才上初中的我对老白甚感好奇,一次买馒头时,我随口问他:“白大爷,您幸福吗?”
“幸福?哎呀,老幸福了,”老白一边系着塑料袋的口一边回答,“闺女,小心烫啊!”
“那白大爷,您就没啥烦心事?”我接过馒头,追问。
“呵呵,我能有啥烦心事啊!我每天就是蒸馒头,卖馒头,顺便带俩孩子。你看,多好!人啊,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事儿,心上挂的事儿少了,人也就不烦了。你说对吧?”老白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对我说。
我一个劲点头,心想,回家一定要把这番“人生哲理”记到小本本上。
可是第二天,我却没有见到老白。
我照例在太阳落山前赶到老白的摊位,却不见那蒸腾着热气的屉屉馒头。车库的卷帘门早已被拉下锁好,老白和两个孙子不知去向。
“奇怪了,白大爷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收摊了?”我在车库门前自言自语。
“嗯,走了,以后也不来了。”隔壁车库卖菜的王婶听闻,叹了口气。
“什么?不来了?怎么回事啊?那俩孙子呢?”我惊奇。
“什么孙子呀,老白连儿子都没有!他原来在外面打工,吃了很多苦,可惜一辈子连个孩子都没有。后来老伴也死了,他就回来卖馒头,天天一个人风里雨里的,好歹最后有了个铺面。后来隔壁工地上一对小夫妻的双胞胎儿子总是跑过来玩,老白看着俩孩子没人照顾,便天天义务帮人家看孩子,管吃管喝的,晚上再把孩子送回工地睡觉。日子久了呀,也有感情了。这不前两天,工地完工了,人家两口子要把孩子接走,去和平路那边觅活。老白舍不得,又怕那里人多车杂,孩子没人照顾。思前想后的,还是要跟着人家一起走,去和平路口摆摊。我们都好生劝他,那边人生地不熟的,生意哪有小区里好做。可老白不听,非要跟着走。这不,今天下午,走啦……”王婶低头拨弄着面前的蔬菜,又叹了口气,“唉,你说这老白,咋想的!”
我震惊了,久久说不出话来。老白,卖馒头的老白,竟是这样的老白!他的生活原来并非我看到的那样简单而幸福!那时懵懂的我,顿时对老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细细揣摩,却又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许多次,路过和平路附近时,我都想再找到他——买两个热腾腾、香喷喷的馒头,再聊聊那些简单却透彻的“人生哲学”。可是偌大一个城市、繁华热闹的和平路上,我竟然再也没有遇见过他。
渐渐,馒头老白的“传奇”,就像生活中那些经过又走散的故事一样,沉入记忆深处,带着几许动容,又几分困惑。
直到几年后的一天,我读到了张晓风女士的散文《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文章不长,却用安宁洗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座静谧宽容的拉拉山,以及山脚下热情、质朴的人们。字里行间,始终充盈着那样熟悉的感觉:敦厚的、质朴的、包容的、澄澈的,无关繁华、不事炫耀,却因为一种历尽沧桑而饱含更多的豁达与无私……
老白的样子,就在美好文字的唤醒中,一点点、一点点,回到我的记忆里来。
我恍然大悟。
这不就是老白吗?
整日乐呵呵的老白,心中也有一座山的吧!那座山,是责任的山,是对中华民族古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不渝恪守;那座山,是大爱的山,是把一腔真情暖意如阳光般散布在人间;那座山,是乐观的山,是在历尽一生坎坷后仍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那座山,是豁达的山,是不把“闲事”挂心头的淡定从容,眺望远处云白山青,坚守内心简单快活……
是的,我们是在走近山的过程中,才体会到山的意义——它喷薄浓密的绿意,给人心灵的洗涤,又承载他人的依赖,默默守护、滋养。我们走得越近,越要抬起头仰望山峦,因为历尽沧桑的生命,才真正值得敬畏!
原来,最透彻的哲学、最生动的智慧,都在生活的细处,在普通人的爱与关照里。
——老白,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