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起教育靠谱吗
知起教育欺骗消费者吗?
前些日子我回顾了《沈博士说》栏目开设以来的所有推文,发现某些文章可以大致归为功能性文章(比如介绍考试方法、Personal Statement写作方法等)、理论性文章(比如关于海外留学的介绍)或是个人的思考(比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分享)。
而某些文章则非常零散,很难归于某一主题之下。(这也就导致了我有时会不知该如何选择主题进行分享。)
好在,教育一直是这些年文章的主线。
所以,从本期开始,《沈博士说》将推出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推文,我将系统的对教育话题进行详细的梳理。
其中有很多内容来自于我个人的研究和教学心得,同时还会邀请教育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一线教师、以及同学共同进行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今天我们先简单的谈谈教育的起源。
任何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承,而教育,就是传承的核心。所以从广义上来讲,教育几乎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就存在了。
从新生婴儿的咿呀学语,到基本的社会规则,再到自我的思考,甚至现代科学技术,都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发展和传播的。
当然,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英文中,education这个词来源于enculturation,即「文化的接受」。
而我们现在所谈的教育则是:更规范、更有系统的、以国家、社会、家庭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教育有三大源头:古巴比伦的教育、古埃及的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
根据历史考证,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classroom)最早是在古巴比伦出现的,而埃及则有着最古老的「皇室学校」(Royal School)。
而中国古代教育则更具有系统性、也更发达。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有了「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自然就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商周时期,教育就更系统了:
「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庠, 殷曰序, 周曰校, 学则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不同的国家地域,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汉代的「太学」就是古代教育的典型代表,太学的重点在于「官学」,即践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道。
从汉武帝开始,太学里面开设了《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而太学所培养的人才,也多为官用。
曾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英语中的「PhD/Doctor」要翻译为「博士」。
事实上,「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汉武帝时期,特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宋朝,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所以,「博士」指代对某一专业领域有专业的知识储备或技能技巧的人,这样翻译倒也合乎道理。
如果说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古希腊的教育则更像是公民教育。
东方各国、各地区的古代教育是以文字教育为主,排斥体育与艺术教育。而古希腊教育则非常重视体育与艺术教育。
比如,古代雅典的公民在7岁前,由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
男孩到12岁左右,进入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到18岁左右,开始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因此,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形态、理念和实践都是有巨大的差别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很难从共性的角度进行探讨。
但是,当教育发展到了「大学」的阶段,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开始出现之后,教育就成为了人类的共同话题,真正的现代教育也由此开始。
而我们的讨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代教育展开,更多的话题且听下回分享。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