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把劳动教育真正扎根在“土壤”上

发布于:百学网 2021-06-11

把劳动教育真正扎根在“土壤”上

  五育并举,作为能够塑德启智强体创美的劳动教育,被上升到空前高度。劳动教育迎来春天,劳动教育的百花园,姹紫嫣红,一派欣欣向荣。

  劳动教育的方式很多,包括校内的打扫卫生、拖地、抹桌子、擦黑板等校园日常劳动,在家里的帮父母洗碗、洗衣、淘菜、做饭、清理房间等家务劳动,整理书包、收拾书柜、打理个人卫生等个人服务劳动,还有参加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敬老服务等公益性劳动。

  这些固然能够达成一定的劳动教育目标,但我以为,学校能够利用校内的空闲地块开辟成开心农场、幸福学农园地、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等等,依托这块阵地,推出以参加生产劳动为主题的“劳动课堂”,构建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为内容的“劳动课程”,让孩子们接触土壤、亲近自然、体验农耕,这更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

  我们这种年岁的人,都是从小玩泥巴长大的,对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特别有感情,除了割草放牛,犁地、插秧、割麦、打谷、摘棉花、掰玉米,这些农活都干过,特别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深知农民的生活不易,从小就具备的勤劳、节俭、不怕吃苦 、理解并尊重农民,这些最基本的品性应该都是从生产劳动中习得与涵养的。

  而现在差不多的孩子从未与泥土打过交道,更很少参加过农活,不仅劳动知识缺乏,而且就连韭菜、麦苗都分不清,有的孩子竟居然以为稻谷是树上结的;不仅厌恶劳动,而且还对从事劳动生产的人鄙夷不屑;不仅对脚下所踩的这块土地没有敬畏之心,而且就连自己的家乡都仇视,看不起,纷纷逃离。

  如果我们的学校,能有这样的学农阵地,孩子们在自己的“土壤”劳作,从松土、育苗、播种、栽植、浇水、施肥、日常照料、到收获,全程参与,一样都不落下,从体味劳动的甘苦与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中,拓展劳动知识,获得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农民、珍惜粮食、敬畏土地、吃苦耐劳等美德。

  师生们在一起劳动,开展劳动对歌、劳动竞赛、劳动知识抢答、劳动成果分享,比学赶帮,互助合作,在歌声、欢笑声、鼓舞声、加油声的不绝于耳中,在并肩劳动,相互感召的激励引领、榜样示范、激情迸发中,增进友谊,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还可以用绳索丈量土地面积,用数学计算种植间距,用物理处理坑挖填埋,用化学进行施肥管护,用镜头拍摄劳动画面,用绘画再现劳动场景,用文字记录劳动感悟,用自编的劳动操表达唯美的劳动艺术,这岂止是单纯的劳动,劳动其本身所蕴含着的教育的整体性与丰富性,在寓教于劳与身、心、灵三维度的深度体验中,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与劳动天地,与生活世界建立联系,将更多的书本知识还原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孩子们撒下种子,栽下禾苗,便播下了希望,种下了未来,和种子一起发芽,和禾苗一道成长,彼此都能够听到生命的兹兹拔节,在鲜活的生命教育中,给予孩子们以生命的善待,生命的珍爱,生命的丰盈。在日月的轮转,季节的更替,时序的变化中心有期待,长怀期盼,直至有一天绿茵盖地,瓜菜飘香,硕果压枝,这更会让孩子们在劳动的哲趣与期许的美好中,深谙人生的意义,潜移默化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你看,这就是孩子们在自己的“土壤”上劳动的功用与价值!

  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他主张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联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他曾批评中国教育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田,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曾说,无劳动、不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对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十分重要。他主张学校有自己的“土壤,应该有自己的实验园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生产和劳动实验教育。他把这看成是创造“劳动生活背景”,“以便更有效更完满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为了开展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专门建立了占地2公顷的教学实验园地,还有生物专用教室,养兔场,温室等,甚至在各个教学楼都设有生物角,供学生栽培花草进行土壤实验。

  其实,学校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壤”也并不难,除了有空闲地块的学校可以自己开辟外,对于没有空闲地块的农村学校可以租赁、租种、流转学校附近的撂荒地、闲置地,对于没有空闲地块的城市学校,可以利用废旧竹筐、木筐、塑料筐填土,在楼顶或校园的空余处、操场的边角、甚至是楼道,只要能够让“土壤”安身,都可以建出楼顶种植园、操场种植园、楼道种植园。

  过去在四川阆中从事区域教育管理,一直把劳动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直凸显劳动生产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坚持劳动实践课程一定要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一直主导学校要有自己的劳动“土壤”,劳动实践基地。很多农村学校,也包括一些城区学校都有了劳动生产的“土壤”,都有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良田”,孩子们在劳动中不仅吃到了绿色、环保的放心蔬菜,而且掌握了劳动生产技能,磨砺了劳动品格,培养了他们对土地、对乡村、对躬耕于广袤土地的劳动者的在兹念兹的情感,并懂得了劳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这几年在教育的行走中,我更是带着一种情怀和责任,同教育同仁们交流碰撞劳动教育的认知与看法,分享我对劳动教育的主张与做法,竭尽全力为劳动教育鼓与呼。

  看到不少校园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了师生们可以共同耕作的“土壤”,看到不少学校因为劳动教育而改变,而充满活力,不少孩子因劳动教育而阳光自信、活泼开朗,而快乐幸福地成长,看到很多地方因为一幅幅师生在乡间地头劳动的画面,而唤醒了乡土记忆,留下了即将被遗忘的乡愁,为此感到特别的欣慰。

  “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名论断。我以为尽情体现和展示儿童的智慧则在于“土壤”。把劳动教育真正扎根在“土壤上,儿童智慧的灵光将会持续辉映并照耀他的未来人生之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