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面对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坚守的

发布于:百学网 2021-01-07

面对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坚守的

  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教育反过来,也必然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教育影响着思想、精神和心灵。教育通过对每一个个体施加强大的影响,实现了对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塑造。

  从直观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高考也确实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功不可没。应该说当下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基本都是接受过应试教育的训练、参加过高考的。

  每个人都必然生活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这个话语体系由于长时间的无处不在的宣讲,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习以为常,而不能觉察到其问题。

  在以高考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话语体系中,成绩成了评价学习的最重要乃至wei/yi的指标。这直接造成了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把孩子的童年看成是对未来成人生活的准备,把眼前的学习仅仅看成是为了准备高考。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的素质教育,乃至于各种各样的“课改”,从其本质和目的来看,也都是指向wei/yi的分数。

  甚至,“没有分数,就没有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共识。

  有的学校把应试教育做到了极致。一方面,它以工业化的流水作业模式,在时间上,从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做了详细的规划,具体到每一分钟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它通过教师对考纲和试题精深的研究,把高考试题的各种可能性都尽可能研究到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高强度的训练,从而对这些试题产生条件反射。

  这样,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高考成了一种“猫鼠游戏”:出题者绞尽脑汁,要尽量在考纲的限定下让老师和学生意想不到;而备考的师生则通过题海战术,加上押题、猜题,尽量让考试的内容都在预料之中。

  应试教育逐渐使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变成讲题者,使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变为做题者。

  我们的教育就在日复一日的讲题与做题中进行了。

  然而,教育的理想形态是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让不同的人成为他们各自应该成为的样子,最终走向更好的自己。

  课堂是需要追寻意义的

  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说出了人的一个本质属性,那就是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一旦抽掉了生命中种种活动的意义,那种生命之轻是人难以承受的。

  教育是需要追寻意义的。

  尤其对于青年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思考一些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这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者会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老师生命的第一需要?什么是学生生命的第一需要?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回答这样的问题,那学生又能去哪里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

  教育就是确知生命的独特性和wei/yi性,以及其独特的意义。

  生命的第一需要就是对意义的追寻、确知和实践。

  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就是在走向更好的教育。

  高考有与生命意义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与生命意义不一致的地方。教育者应该明确区分这二者。

  教师要想上好课,得把自己的课放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去审视。

  纵向的维度是时间的维度:自己过去怎样上这样一节课,自己现在怎样上这样一节课,自己将来要怎样上这样一节课。现在的课自然要比过去的课更好,而现在的课与理想中的好课的差距,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横向的维度上:自己要知道身边的同事怎样上这样一节课。他们的课有哪些长处值得自己借鉴;他们的课还有哪些不足,需要自己反省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还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隅,要能看到当下那些专家名师是如何解读这一课、如何上这一课的。这样,教师就能清楚自己的课堂到底还存在哪些问题,也就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师精神的健康,需要一定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主要是由当下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的差距造成的。

  生命总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的,对于个体来说,不存在抽象的生命意义。对于教育者来说,自己是一个能动的个体,面对的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而也不存在抽象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以及实实在在的学生,他们向我们提出了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这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的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着实实在在的教育。

  对于教师,课堂的意义应该是具体的,实现这些意义的途径也应该是具体的、确定的。

  除了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提高外,还应有一个更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让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收获精神的丰富与充盈。

  语文课堂的特殊性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然地触及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着心灵深处的对话。

  语文老师天然地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向导,在教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肩负着培育学生精神的使命。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给自己的定位不能仅仅是“教师”,而应是“文化精英”,更是“公共良心”。否则,他教育出来的学生,心灵深处总是会有那么一个巨大的空洞。

  老师自身生命的发展延续也不是健全和完善的。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老师除了教授相应的知识外,还应尽量赋予课程以意义。

  不要总是去拷问课程给予我们教师什么意义,而应思考我们能给予课程什么意义。这样也就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性、主动性,能在应试教育逼仄的空间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由。

  自下而上去改变教育现状

  教育的变革有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长期以来,运动式的社会变革方式形成了“等靠要”的习惯,但自下而上的变革更为有力、持久。我们作为教师,不管是身在乡村还是城区,都应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不逃避,不畏惧,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被裹挟着带走。

  内心保持自由,不为世俗和偏见左右。

  在妥协与坚持中,固守自我。

  不偏信,不盲从,不犹疑,不止步。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