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杨银付: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发布于:百学网 2020-11-04

杨银付: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近期,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对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做出了具体规定。未来,要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教育,就要着力从五个方面推动改革,构建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第一,以分类管理、特色发展为导引,构建适切性、协调性的教育体系。一要树立全局观和大教育观,教育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存在的,其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二要掌握分类管理、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思维方法。三要认真分析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尽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合理需要。四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发挥各类智库的作用。

  第二,以尊重主体、激发活力为方法,构建主动性、能动性的教育体系。

  活力从哪里来?从广义来说,流动就有活力;活力就在主体身上,活力从主体性、主动性中来,为此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教育领域各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要激发地方活力。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因此依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教育改革格外重要。我们在改革中要尊重基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和调动地方及基层改革的积极性,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鼓励不同区域先行先试、进行差别化探索,开展教育制度创新。

  二要激发学校活力。任何改革只有最后落实到学校,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才算最终见到实效。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着力推动管办评分离,其主要目标就是尊重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并且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要真正落实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否则上面已经转了,脖子已经转了,但身子没有转,扭起来就不太得劲,扭得不好还会脱臼。

  三要激发教师活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办好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要激发教师活力,就要保障教师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让教师们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尽心从教、主动从教,让他们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四要激发学生活力。“要我学”只能成小才,“我要学”才能迸发活力。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努力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成为常态,让充满创造性、互动化、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常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创新和个性发展。

  第三,以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认证转换为导引,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这既是最微观也是最宏观的问题。学分也是学习的细胞,我们要想真正实现选课走班、选课走校的量身定制的教育,最终还是要不断探索构建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认证转换制度。近些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并且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最终意义的立交桥要靠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认证转换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还要社会用人制度改革提供配套支撑。

  第四,以“互联网+教育”和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契机,构建泛在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相比“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交往”等领域的突出表现,“互联网+教育”姗姗来迟,所以更需要高度重视。“新冠病毒”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加速了互联网+教育的推进步伐。未来,教育资源形态将从传统的平面纸质的教科书转向立体化、数字化、无所不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形态将从线下学习转向线下、线上相融合;教学形态将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形成多媒体、交互式、自适应、个性化、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形态将逐步从有围墙走向没有围墙,学习边界将被打破。信息技术的出现最终将使终身学习的梦想照进现实。

  第五,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保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正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之“特”,特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因此,所有教育改革都有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领导统领我们的教育改革,构建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最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效助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