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分析与发展愿景
摘 要
通过对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数据中的1054份高等教育类课题的定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类课题是教育学二级学科中占比zui高的领域;课题立项的变化经历了“跌宕期”和“平稳期”两个阶段,近五年立项数有所增加,但占比却明显降低;立项课题在省域和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和梯队化分布的特征;课题主持人及责任单位分布广泛、来源多样,高校是承担高等教育科研立项的主力军;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关注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和师资管理,相对忽视高等教育战略与规划、中外高等教育史。基于此,从学科建设、财政支持、区域协调、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等角度提出未来高等教育科研发展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文献计量法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强调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与水平。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学科研究在不同省域和区域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1]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生产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2]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学科的均衡发展,因此有必要全面审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生产情况,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优化建议。本研究拟立足于“输入端”,以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数据中的高等教育类课题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高等教育科研立项的基本格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愿景。
一、样本选择与分类框架
本研究选取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为样本,主要是因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单列项目,代表着我国教育学课题立项的zui高层次,其中的高等教育类课题也能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科研立项的基本情况。2011-2019年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剔除“西部项目”外)共有4 070项。其中,高等教育类课题有1 054项,包括国家重大、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和教育部青年等六种类别。
本研究主要从类别分布、年度变化、省域差异、区域差异、责任单位隶属系统、核心责任单位、课题负责人、研究主题范畴等八个字段对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主要借助Tableau Prep Builder 2019.2.3和Excel 2019软件。
首先,在立项课题的类别分布方面,鉴于“国家重大课题”始于2015年,故在统计时将其并入“国家重点课题”统一计算;其次,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按照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家区域划分来统计,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东部包括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琼11个省(直辖市),中部包括黑、吉、皖、赣、鄂、豫、湘、晋8省,西部则包括陕、甘、宁、云、贵、川、桂、渝、青、藏、新、内蒙古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另外,责任单位隶属系统划分为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其他等四类,高校包括“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均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最后,在研究主题分类上,本研究在参考已有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立项数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战略与规划”“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高校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招生与就业制度”“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科研与评价”“人才培养与师资管理”“比较高等教育”“中外高等教育史”等12个主题分类。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高等教育类课题在类别分布、年度变化、省域差异、区域分布、责任单位隶属、研究主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特征。
1.立项课题的类别分布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分别设立国家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及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和其他部委重点课题等。在这些不同类别的课题中,国家重大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的数量非常少,实行“公开招标”制度;而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课题和教育部规划课题的数量相对较多,采取“会议评审”制度。从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立项总体情况来看,剔除“西部项目”后课题数量共4 070项,包括国家重点(含国家重大)课题104项,国家一般课题1 316项,国家青年课题59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 354项,教育部青年课题703项。在4 070份立项数据中,高等教育类课题拥有1 054项,占所有立项课题的25.90%,是教育学二级学科中占比zui高的领域。其中,国家重点(含重大)、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等五类课题分别有12项、371项、154项、323项和194项,占高等教育类课题总数的1.14%、35.20%、14.61%、30.65%和18.41%。由此可见,国家一般课题与教育部重点课题的比例均超过30%,占据高等教育类立项的绝大多数;同时,国家青年课题和教育部青年课题的设立也为高等教育科研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2.立项课题的年度变化趋势
从总体上看,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的数量呈波浪式变化趋势,经历了多次上下波动;然而,在所有立项课题中所占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从2011年的26.37%下降到2019年的22.80%,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高等教育类课题占立项课题总数的比例大大降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立项主要经历了“跌宕期”和“平稳期”两个阶段,立项课题数量与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均经历了“三降两升”。2011-2014年期间,高等教育类课题的变化忽高忽低、跌宕起伏,较短时期内分别达到这九年期间的zui高值与最低值,故称之为“跌宕期”;2015年开始进入“平稳期”,此后,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立项有所回升,年度变化也相对平稳。
具体而言,2011-2012年的高等教育科研立项从106项下降到95项,所占比例也降低到22.67%,迅速滑落到2011-2019年期间的“最低值”;2013年,高等教育类课题的数量激增,高达140项,占课题总数的31.82%,成为这九年期间的“顶峰值”;然而,2013-2014年期间,立项课题数和所占比例又迅速下跌,课题数量减少了41项,所占比例也减少了8.36%;2015年后立项情况开始回升,课题数量基本稳定在120-130项之间,但高等教育类课题占立项总数的比例却明显下降,这势必会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3.立项课题的省域差异
表1呈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的省域分布差异。数据显示,在全国34个省份中,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只有海南省的立项课题数为0,其他省份均有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然而,各省的课题数量分布却表现出差异化和梯队化特征。
首先,高等教育领域科研立项的省域分化现象严重。在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课题数量最多的是北京,高达129项,占高等教育类课题总数的12.24%;湖北共拥有106项课题,占10.06%,排在第二位;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4个省份分别位居第3-6位。不容忽视的是,有8个省、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类课题都不超过10项,分别是甘肃、新疆、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类课题占立项总数的比例均不超过1%,充分显示了高等教育研究在各省之间的分化现象。
其次,各省之间的高等教育科研立项数量呈梯队化分布。北京和湖北的课题数量均超过100项,所占比例也高于10%,高居第一梯队;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湖南、辽宁等7个省份的立项课题均高于50项,占高等教育类课题的比例也超过5%,位于第二梯队;吉林、陕西、河南、福建、天津的课题数量居于30-50项之间,属于第三梯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北、黑龙江、广西、山西和云南的差距相对较小,立项课题数均超过10项,所占比例也基本处在1%-2%之间,位居第四梯队;而甘肃、新疆、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的高等教育类课题数最少,均未超过10项,因此处于第五梯队。
4.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
在2011-2019年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明显不均衡。东部地区立项课题最多,高达609项,占所有高等教育类课题的57.78%,稳居第一;中部地区紧随其后,拥有315项课题,占29.89%;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仅有130项,占12.33%。将三大地区的立项课题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立项数是中部地区的1.93倍,是西部地区的4.68倍,充分显示了高等教育科研立项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状态。另外,从省均立项数来看,东部各省平均立项55.36项,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平均立项39.38项,但西部各省的平均立项数仅有10.83项,这突出表明东部地区在高等教育科研立项中具有强大的实力,而中西部的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亟待加强。
三大地区拥有的不同梯队省份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揭示该区域高等教育科研立项的水平。在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的9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占据7个,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一个都没有;但在第四梯队和第五梯队中,西部地区却拥有11个省份,远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我国东部地区的省份主要分布于第二梯队,中部各省主要分布在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西部地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第四梯队与第五梯队,进一步佐证了不同区域在高等教育科研立项上的巨大差异。
5.立项课题的责任单位隶属系统
从立项课题责任单位的隶属系统来看,高校所拥有的课题数量占绝大多数,高达987项,占93.64%,因此,高等院校是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生产的“主力军”。其中,“985”高校和“211”高校分别拥有205项和150项,共占高校主持课题数的35.97%;一般高校拥有632项课题,占64.03%,这表明一般高校是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科研进步和知识生产的核心力量。但是,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是高校学者的专属,教育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也都在为高等教育学研究贡献自身的力量。在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数据中,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其他(如协会)单位承担的高等教育类课题共有67项,占6.3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从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力量仍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高校,未来应适当加强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的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力量的多元化。
6.立项课题的核心责任单位
表2呈现了主持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课题数量最多的10个核心机构。数据显示,这10家单位主持的立项课题共147项,占高等教育类课题总数的13.95%。排在前10位的机构全部为高等院校,进一步佐证了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科研进步中的主要作用。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高达25项,占2.37%,排在第一;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分别位居第2-5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五所高校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具备的相对优势。
首先,从学校级别来看,10所高校中有5所属于“985工程”院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3所属于“211工程”高校,且排名位于前7位的高校均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表明学校的排名和声誉都与高等教育科研立项数具有一定关联;其次,从第四轮教育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有8所高校在评估中位于前70名,这也反映出高校的教育学科发展基础与高等教育研究能力之间的联系;最后,从学校类型来看,这些高校中有5所属于师范院校,说明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7.立项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分布
在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1 054项高等教育类课题中,共涉及1 024位课题负责人。其中,有1位曾主持过3次高等教育类课题,28位曾主持过2次,剩下的995位研究人员均主持过1次。
在所有主持高等教育类课题的负责人中,只有江西师范大学的张意忠教授在2011-2019年期间曾主持过3次课题,立项课题的类型均为国家一般课题。在主持2次高等教育类课题的负责人中,有13位曾主持过两次国家级课题,11位曾分别主持1次国家级课题和1次教育部课题,4位曾两次主持教育部课题。
从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单位来看,这些学者所在的单位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中,既包括高等院校,也包括地方教育科研机构;既有师范类院校,也不乏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既有“985工程”院校,也有“211工程”院校和一般高校;既有中央直属高校,也有省属高校。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类型的多样性。
8.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分布
表3将1 054份高等教育类课题所属的研究领域按立项数量从多到少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在12个研究主题中,研究人员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关注程度zui高,共涉及221项课题,占20.97%;排在第二位的是“人才培养与师资管理”,相关课题有171项,占16.22%;关于“课程与教学”和“德育与心理”的立项分别有108项、100项,位居第3-4名;紧随其后的是“比较高等教育”和“科研与评价”,这两个研究主题的立项数非常接近,所占的比例也约8%;“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的课题数量有70项,占6.64%,排在第七;“招生与就业制度”“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所涉及的立项课题数量也极为接近,均在52-55项之间;然而,“高等教育战略与规划”和“中外高等教育史”的立项数量最少,在高等教育类课题中所占的比例一共才达到5.31%。尽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人才招生与培养、课程与教学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核心领域,但教育战略与规划、教育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指导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与关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的1054份高等教育类课题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六点结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科研立项占所有课题的比例已超过25%,这在教育学的15个二级学科中是占比zui高的;第二,2011-2019年期间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立项数量在跌宕中前进,经历了“跌宕期”和“平稳期”两个阶段,近五年立项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却明显降低;第三,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立项在省域和区域分布上明显不均衡,北京、湖北、浙江、江苏、上海位居前五,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的立项课题却非常少,同时,东部地区的立项数量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第四,高校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所承担的课题共有987项,占93.64%,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其他单位拥有的高等教育类课题仅占6.35%;第五,我国高等教育科研立项的负责人及责任单位分布广泛,来源多样,东北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课题数量相对较多;第六,目前高等教育研究对“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与师资管理”等两大主题的关注程度zui高,但在“高等教育战略与规划”和“中外高等教育史”方面的立项相对较少。
在全方位、多维度洞悉我国高等教育科研立项格局的基础上,以下从学科建设、财政支持、区域协调、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等角度提出未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愿景与美好蓝图。第一,统筹教育学内部不同二级学科的立项比例,在向高等教育倾斜的同时必须保障其他学科的稳定发展,促进教育学科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提升,不能忽视甚至排斥其他学科的科研进步。第二,注重地区差异对高等教育研究带来的优势与限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科研的经费支持和资源投入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科研创新提供必备的物质支撑。第三,通过建立学术交流与协同发展共同体,以东带西、以强带弱促进不同区域和省域之间高等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第四,充分挖掘弱势高校的科研潜力,综合考量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注重科研人力资源的投入,[3]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加强核心研究群体和新兴科研力量的培育,为高等教育科研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培育创新团队等方式争取在全国高等教育科研生产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五,丰富高等教育的研究主题范畴,协调各个主题的科研立项分布比例,创建更具专业性和独创性的高等教育原理体系,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立超.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的区域学术影响力及政策启示——基于 2011-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4 070项课题的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5-12.
Ma Lichao. The Regional Academic Influence and Policy Enlighten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4 070 Projects in N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 Program from 2011 to2019[J]. Journal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Research,2019(12):5-12.
[2] 王小梅,周光礼,周洋,等《.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8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 16家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期刊的发文统计[J]. 中国高教研究,2019(4):27-32.
Wang Xiaomei, Zhou Guangli, Zhou Yang, et a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Pap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18: A Study Based on the Papers of 16 Chinese High Influential Journals for Higher Educational Research [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9(4):27-32.
[3] 刘晓雯,余新丽 . 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研绩效评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8(6):32-35.
Liu Xiaowen,Yu Xinli.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9,8(6):32-35.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