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徐和清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摘要
以江西省18所本科高校数据为基础,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发现,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对项目层次提升有促进作用,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对项目层次提升有抑制作用,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自然科学类学科比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教师、研究主导型高校比应用主导型高校教师对项目层次提升有更大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提升指导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建议:加强教师专业理论自主发展动力,加强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关联性、创造性及全局性,推动教师教学经验与创新创业教学相融合,项目定位充分尊重指导教师差异。
关键词:高等教育;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证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提升创新思维,培育创业能力与素质。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充当促进者角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根本,[1,2]这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创业经验、较高创业理论水平等,[3]而目前既懂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匮乏。[4]近年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并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项目层次越高,说明项目质量高、教师指导效果好。实践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创业技能,[5]创业教育通过关注行动、来自现实世界的经验和反思来反映创业历程。[6]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2019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中指出,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好创新性成果、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作为导师,为优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影响规律,以此提出优化指导教师的建议。
一、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促进创新创业学习从书本静态知识到实践动态知识、从一般规律性知识到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性知识拓展。创业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创业教育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拓展到新环境中。[7]当然,这种拓展具有创新性,需要发挥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创新性优势,创造性地引领项目发展战略方向。首先,在项目源头上,需要专业理论水平,因为项目既可来自理论向社会需要的创造性转化,也可来自社会经济现象向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水平,这种创造性转化就难以实现。其次,在项目实施中,既会遇到以往实践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或通用性问题,也会遇到现实环境中特有的新问题,前者可发挥实践经验优势,但两者特别是后者更需要专业理论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分析与决策。再次,在项目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及价值判断上,需要专业理论水平的前瞻性思维,以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对创新创业过程的干扰,增强执行项目的信心,保障项目持续深度发展。因此,建立以下假设。假设1:指导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正相关。
2
指导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曲线式的,需要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业实践经历及学习思考。创业能力在行动中的表现方式与环境相关。[8]创业在不确定环境中依赖现有手段创造机会。[9]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具有应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策略优势,一是教师行业实践经验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创新创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积极探索其蕴藏的机会,增强对不确定性的控制能力,降低学生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恐惧感,促进学生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持开放积极态度。二是教师行业实践经验有助于培育学生社会学习能力,补充校园内课堂及书本上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合理认知。三是教师行业实践经验有利于深刻认识创新创业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动态多变性,提升学生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在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建立以下假设。假设2:指导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正相关。
3
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利于合理迁移及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一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快速接纳和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题、教育理念及教育知识等都是教学经验的创造性延伸,其教学特殊性存在于教学经验共性中,其共性体现为对教育的整体理解、探究性教学及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等。二是教师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挖掘学生创业潜质。不同专业、不同气质、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路径存在差异,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与本专业相关度高的项目,也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度低的项目;可选择风险较低创新度低的项目,也可选择风险较高创新度高的项目,分类指导学生才能发挥自身创新创业优势。三是教师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情境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允许学生失败行为、试错行为,促进教学开放包容性,从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因此,建立以下假设。假设3:指导教师教学经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正相关。
4
指导教师的性别差异
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性别差异对教育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由于“管道”效应,女性感知创业教育带来的有益效果要少于男性。[10“]管道效应”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单元或环节发生堵塞或断层,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效率偏低等现象。“管道”效应限制女性积累创业资本的能力。[11]笔者认为,在“管道效应”影响下,男性教师在创新创业韧性、环境信息敏感性、逻辑分析、开放思维及应对挑战性问题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而女性则显弱势,这会约束女性教师对创新创业知识和规律的兴趣和关注偏好,约束女性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发展、时间精力投入及经验积累,降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因此,建立以下假设。假设4: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作用更大。
5
指导教师的学科差异
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上存在差异性和特色性,其中,有两类明显的学科差异,即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学科差异。首先,学科差异决定创新创业发展方向的差异。自然科学类学科指导教师侧重技术创新的指导,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指导教师侧重市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的指导。其次,学科差异决定创新创业发展意愿的差异。指导教师的学科差异,决定其服务对象学生的学科差异。研究发现工科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有更高的创业意向。[12]学习科学课程的学生比学习商业或艺术的学生有更高创业意图。[13]这必然影响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层次提升。因此,建立以下假设。假设5:自然科学类指导教师比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作用更大。
6
指导教师的学校层次差异
高校呈现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金字塔底层一般为应用主导型高校,而顶层一般为研究主导型高校。指导教师所处的学校层次较高,创新创业的实验设施、学校资金支持、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锻炼的层次均较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寻找到更具持久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信心,指导教师获取较好的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概率高,促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层次提升;而学校层次较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内外支持条件不足,学生获取具有持久价值的项目难度大,制约学生创新创业信心的提升,不利于实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以下假设。假设6:研究主导型高校指导教师比应用主导型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作用更大。
二、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为研究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行业实践经验、教学经验、性别差异、学科差异、学校层次差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影响规律,笔者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中,因变量XMCC表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层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分别用“1、2、3”表示。自变量ZYLL表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用教师职称和教师学位的乘积表示,教师职称层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分别用“1、2、3、4”表示,教师学位层次“无学位、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分别用“1、2、3、4”表示,教师职称和学位的乘积显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低。自变量HYJY表示教师行业实践经验,教师“无”和“有”行业实践经验分别用“1、2”表示,显示教师行业实践经验递增。自变量JXJY表示教师教学经验,根据教师参加工作时间分两类型,教师“200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2000年以前参加工作”分别用“1、2”表示,显示教师教学经验递增。自变量XBCY表示教师性别差异,女性和男性教师分别用“1、2”表示。自变量XKCY表示指导教师的学科差异,将学科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分别用“1、2”表示,其中,属于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学科门类,划为人文社会科学类,属于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划为自然科学类。自变量XXCY表示指导教师的学校层次高低,根据校友会2018-2019年江西高校排名数据,将江西本科高校分为区域知名大学、区域高水平大学、区域一流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笔者将前两类大学和后两类大学合并分类,前者划分为“应用主导型高校”,后者划分为“研究主导型高校”,并用“1、2”表示大学层次高低。另外,控制变量XSRS表示项目中的学生参与人数。
2
数据来源及样本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于江西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评价数据库,时间跨越2015-2018年。本研究选择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江西省18所公办本科高校数据进行分析。江西省2000年以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公办本科高校共19所,其中江西警察学院因专业特殊性,没有作为样本数据。原始数据共13445项,通过整理,归结为以下三类项目:一是去除教师信息不全项目;二是对同时是国家级、省级、校级的重复项目,取zui高级别项目;三是对跨学科跨专业的重复项目,取其专业参与学生人数最多的项目。将其他学科专业参与学生数合并计入保留的项目中。这样,获取样本10421项,有效率为77.51%。其中,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数分别为8011、1153、1257个;应用主导型与研究主导型高校项目数分别为5103、5318个;人文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学科项目数分别为4564、5857个;男性与女性教师指导的项目数分别是6793、3628个;1999年之前和2000年之后工作的教师指导的项目数分别是5369、5052个;有和无行业实践经验教师指导的项目数分别是8988、1433个。
3
样本的逐步多元回归统计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并检验,使保留在模型中的自变量是重要的,又避免多重共线性。从表1统计结果发现,指导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经验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经验对项目层次提升有促进作用。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自然科学类学科教师比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教师、研究主导型高校教师比应用主导型高校教师与项目层次提升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前者对项目层次提升有更大促进作用。而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与项目层次提升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利于提升项目层次。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指导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可能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行业实践经验中创新创业经验的比重低甚至没有,导致行业实践经验与创新创业关联度不足。二是一些指导教师行业实践经验获得的时代背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这些行业实践经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条件下,行业发展对创新性要求不高,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且环境动态多变,对创新性要求较高,导致原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时代价值不大。三是一些行业实践经验是在过去某一短暂时间内获取,导致行业实践经验的连续性不足。四是行业实践经验可能是在中低层岗位上获取,是局部经验,缺乏全局性,导致行业实践经验的价值不足。这些会造成指导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与项目衔接与融合不足。因此,假设2未得到实证检验,假设1、3、4、5、6均得到实证检验。
三、结论及对策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对项目层次提升有促进作用,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对项目层次提升有抑制作用,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自然科学类学科教师比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教师、研究主导型高校教师比应用主导型高校教师对项目层次提升有更大促进作用。根据这些结论,提出提升指导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1
加强教师专业理论自主发展动力,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要克服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的价值困惑、惰性及厌倦心理和情绪。首先,要引导教师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创造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的实践动力。其次,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加强校内外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间不同学历学位及不同技术职称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发展,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及学习探索能力的优势互补,发挥不同学历学位及不同职称教师的理论积累传承及梯度效应,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的合作动力。再次,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要融入创新创业知识,融入过程中要从注重成果数量向重视成果质量及成果结构优化拓展,注重专业理论成果的社会价值及对创新创业的贡献度,培育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的贡献动力。
2
加强经验的关联性、创造性及全局性,构建指导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长效发展机制
为改变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提升的抑制作用,行业实践经验要注重与创新创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相关联,行业实践经验要与最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联,实现与变化的环境同步发展。行业实践经验要与创造性工作相联系,教师要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参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造性工作。行业实践经验要有全局性,教师要多参与高层次的管理实践与咨询工作。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集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为一体的共享实践平台及机制,构建高校教师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根据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区域内行业组织、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机制,推动教师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有效对接,为教师解决创新创业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企业解决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问题,激励教师长期参与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
推动教学经验与创新创业教学相融合,扩展教师教学经验
为更好发挥教学经验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提升作用,教学经验发展要坚持知识传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坚持课内创新与课外创新的有机融合、坚持个性化和包容性相结合的创新探究性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试错及提升自我校正能力。首先,加大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培训。包括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讲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培训,从而增加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掌握,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技能、方法、知识和积极态度。组织教师开展国际交流和考察,掌握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优劣势,并有效利用于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其次,拓宽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引进渠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引入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业家或相关专业人才作为外聘兼职教师,促进外聘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相互学习及优势互补,加快提升外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快速融合。再次,建立创新创业教师的准入上岗机制和奖惩考评机制,准入机制能增加创新创业教师压力,奖惩考评机制能增加创新创业教师的激励与动力,加快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4
定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应充分尊重指导教师差异以发挥教师优势及促进相互学习
教师性别、学校层次及学科差异带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差异,这要求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上,一是根据指导教师在这三方面的差异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差异性定位,这三方面具有优势的指导教师可增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技术难度、社会影响度,提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战略价值;而在这三方面处于劣势的指导教师可降低所指导的训练项目技术难度,可更多地根据近期需求选择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也可选择局部创新的创业项目。二是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对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根据其优劣势进行合理分工,发挥指导教师各自优势,培养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偏好和积极态度。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间的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及经验的相互交流学习,推动校内教师专业理论优势与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优势的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和知识能力经验的共享共建。
参考文献
[1]Borase C. The Entrepreneurial teacher [J]. Online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Journal,2014,4(5): 231-234.
[2] 邹建良 .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5(5): 56-58.
Zou Jianliang. Exploring the way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2015(5): 56-58.
[3] 秦波 . 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8):143-147.
Qin Bo. Path researc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8,43(8): 143-147.
[4] 王丽娟,高志宏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2,200(10): 96-99.
Wang Lijuan,Gao Zhihong.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J]. China Youth Study,2012,200(10): 96-99.
[5] Edelman L F, Manolova T S, Brush C G.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actice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and textbook prescriptions for suc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8,7(1): 56-70.
[6] Kassean H,Vanevenhoven J,Liguori E,et 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need for reflection,realworld experience and 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5, 21(5):690-708.
[7] Amos A,Onifade C A. The perception of students on the need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J]. Global Journal of Human-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3,13(3): 75-80.
[8] Onstenk J. Entrepreneurship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J].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3,2(1):74-89.
[9] Sarasvathy S D.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 243-263.
[10] Wilson B C. A study of factors promoting success in computer science including gender differences [J].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2002,12(1-2): 141-164.
[11] Crump B J,Logan K A,McIlroy A. Does gender still matter? A study of the views of women in the ICT industry in New Zealand[J]. Work and Organization,2007,14(4): 351-370.
[12] Wu S, Wu L.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15(4): 752-774.
[13] Hassan R A, Wafa S A. Predictors toward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 Malaysian case study[J].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2012,1(1): 1-10.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