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为什么开学季是大规模吐槽学校的时候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9-27

为什么开学季是大规模吐槽学校的时候

  原创 杨歌 老杨聊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

  如果你有过大学经历,刚进大学后都会有一个心理变化:报道时会兴奋,感觉这大学还不错啊,这么大,楼这么多,小姐姐小哥哥一个漂漂亮亮帅气逼人,但兴奋劲儿过去后,基本上都会有一种失望的心理。这就是大学啊,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某些地方感觉还不如中学时候,反正哪哪儿都不满意。这种心态到了大二基本上会好很多,课程压力大了,大三基本上没有了,大四,都忙着找工作、实习、考研谁还拿着当回事?每一届学生都是这么轮回过来的,每一届都不会例外。

  为什么会这样?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人性使然,和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这一点很像结婚,新婚燕尔都会兴奋几天,几天过去了会互相发现各自的缺点居然这么多,生活也开始油盐酱醋波澜不惊甚至一潭死水了。别奇怪,大学也一样,等你工作了发现单位也一样,工作也一样,都需要一个和调整的过程。也有人类普遍的围城心理因素,总感觉换一个分数差不多的学校会更好,其实还真不一定。

  二、低估了学校,高估了自己

  这也算是人性之一,考败来X(校)是大部分人的心态。

  华东五校很多人说是清北水平发挥失常的。

  中档985很多人说是华东五校水平发挥失常的。

  211很多人说是985水平发挥失常的。

  普通一本很多人说是211水平发挥失常的。

  我从清北掉到了985

  我从华东五校掉到了211

  我从211掉到了二本

  ……

  以上言论是不是很常见?不排除确实有人发挥失常了,但大部分口中的发挥失常不过是对“失常”二字片面的理解,更多是是无意识的主观意识。有调查表明,真正发挥失常和超常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正常发挥。这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最普遍的心态。很多人会以高中zui.好的一次考试成绩来作为自己的正常水平,无形中就高估了自己,大都认为自己高考失误了,复读会更好,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正常发挥就是超常发挥了。

  三、想象和现实的距离

  十八九岁的年轻人都会对大学产生比较美好的想象,浪漫、自由、象牙塔、书卷气、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开放包容……当现实和想象产生落差时就会后悔。这种情况就不关学校什么事了,什么分数读什么层次的学校是基本道理,这种前提下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比如你追求专业深度去了行业性学校,自然不如综合性院校女生多,人文气息浓厚,你去了二线城市,当然不如一线城市繁华,你去了一线城市,选择的学校当然不如二线城市好。

  管理僵化、行政色彩很浓尤其是是新生吐槽比较多的地方,办事效率低,还经常被责难,和心中的浪漫自由的向往相抵触。这么说吧,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下,行政和日常事务管理的僵化是中国所有大学的通病,哪个学校没因此被吐槽过?但是如果不是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很多成绩好的穷人根本上不起大学,而且时代进步了,网络时代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

  四、志愿填报糊里糊涂

  也有不少人志愿填报时糊里糊涂,到大学想清楚了知道这个学校不适合自己的规划和特点,因此后悔。比如想深造,学校保研率要高,考研认可度要大,却因为贪恋一线城市的繁华,只能降低学校层次,去了一个保研率很低甚至几乎没有的热门院校。

  五、专业问题

  比如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专业不好,男生基本上都想读计算机,很多女生都想读经管,这是志愿填报没把握好专业优先原则,跟学校关系不大,

  还有就是专业选了自己喜欢的,但是感觉“这专业和我想的不一样啊!为什么会这样啊?”

  虽然现在大家已经足够重视专业了,也会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无论你选择了什么专业,大部分人进大学后都会有这种感觉。那有人会说那既然大部分人都会后悔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选专业呢,不是瞎耽误功夫嘛,还是你虚张声势呢?别着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更多是心理感知上的,以及思维和逻辑还不够成熟,志愿填报工作也不会白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如下。

  1、兴趣的浅层次性

  虽然我一直强调兴趣爱好是选择专业的依据之一,但是因为高中生的阅历和思维能力,不可能对专业有深入的认识,比如很多人以为喜欢文学历史学了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结果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根本没那么轻松好玩,要做大量的研究、考证、分析,要学习各种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很可能会迷惑。这种迷惑是很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很快明白的。

  如果相对某个专业了解多一些,多看看百度百科、贴吧,有条件的多和学本专业的学长学姐交流。了解下课程安排、培养方案、就业报告等等,再对比自身情况做选择,获知的信息量越大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2、对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认知能力有限

  高中生,包括很多家长,对专业缺乏比较深的认知,普遍存在这种误区——我想做什么,就只能学什么,学别的就一定做不了;我学了什么,就只能做什么,做别的就一定做不了;选错了专业就万劫不复,人生就完犊子了——这种牛角尖思想的根本原因还是对大学教育,对专业,对职业(发展)等存在误区和误读,或者是一无所知。

  比如学法学,那将来不是做法官就是律师,去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结果发现更多的人去了银行、四大、企业,甚至还有人做起了新媒体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写起了小说、开了网店。

  再比如程序员,不是软件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做的的吗?结果发现谁都能做程序员,比如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甚至建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工、生物的都有。

  这是因为本科虽然分专业,但是通识教育特征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程序语言等是几乎所有工科专业的课程,有兴趣努力学自然可以做程序员。

  那杠精会说了你这不扯嘛,那谁还学软件工程计算机,不扯,从比例上看。软件工程计算机做程序员的最多,也是招聘要求的主要专业。

  3、对大学教育特点认知有限

  比如软件工程专业,除了程序语言和计算机课程以外,还要机构克思主义理论、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只学写代码那就和北大青鸟没什么区别了。

  学数学、外语,是为了让你和培训班的区别开,这些知识对提升个人潜力,提升学习能力,提升理论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你不再满足于一个只会写初级代码的流水线编程工人,而是有学习能力和意识,会深入思考,有理论体系,对项目认知比较透彻的高级技术人员、全栈工程师、架构师。

  4、实践的重要性

  认知的迷茫还表现在不了解实践的重要性。比如软件工程,老师给你讲的是软件工程的概念是什么?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或者对着PPT讲程序语言理论知识,这些需要学吗,需要,但是如果你只学这些,那怕门门成绩优异,但不去老老实实地敲代码、做项目,一样找不到工作。本科教育是理论+通才教育,是很难就业的,不论学什么专业,没有与其相关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实习、培训,只靠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就业的,或者说很难找到好工作的。想要本科就业就必须在多练多干多实习,招聘单位不会看你考试成绩有多高,而是你能不能胜任你所申请的职位。不论什么专业、做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