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教育要回归宁静朴素的本质
近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做了主题演讲,并接受了采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做主题演讲
改革先要打破“分数”的枷锁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用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判标准是不科学的。“我很高兴看到我们的教育正在变化,正在逐渐从看重‘分’转向关心‘人’,正在逐渐从知识点单向解读转向倾听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正在逐渐从关注孩子的课业转向关注孩子的情感和价值观。”李镇西说。
“诚然,考试是不能取消的,素质教育也包含了应试,但我们可以进行改革。”李镇西说,“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考试只是教育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的评价机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考试获得的分数,而是应该让所有学生的潜质和特点得到其应有的评价。”
同时,李镇西强调,无论何时,孩子内心的幸福感都比分数更重要。“外界的评价或许必要,但绝不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当考试成绩与孩子的幸福感相冲突的时候,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站在孩子的幸福这一边,宁可抛弃成绩,宁可抛弃所谓的社会判定的‘优秀’。”他说,“与其强迫孩子认同我们定义的‘优秀’,不如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从中获取求知的幸福感。”
“人”始终是教育的zui高价值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在对教育者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既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又能够为他们制定出符合其自身发展情况的教育方式。
李镇西认为,虽然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但其本质依然是人的时代。“教育首先是人学。作为教育者,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不能正确认知他们的发展状态并加以引导,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教育。”他说,“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听到对方的心跳,彼此感受到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真正发生。”
我们当下的教育似乎总是带着“自卑感”,家长甚至部分教师时常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批判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具伤害性的。“不顾及孩子的快乐和心灵成长,是教育轨迹的偏离。”李镇西说。
“我们在呼唤的是宁静朴素的教育,呼唤教育回到常识,回到起点,回到初心,回到教育价值的最核心——‘人’。”李镇西说,“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使命与初心所在,要知道我们面对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这个‘人’的幸福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
李镇西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接受媒体专访
真正的教育滋养人生全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在眼前,而是贯穿学生生命成长的。作为语文教师,李镇西以语文学科为例,说道:“语文学科的终极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起终身阅读,终身写作,热爱生活,敏锐感触的习惯。让他们以饱满而细腻的情感去体悟生活中万事万物激起的层层涟漪。让他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充盈。”
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课堂,好的课堂需要教师灌注心血与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打开无数个窗口,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本身。从课本出发,引导学生看到整个世界,这样才能让他们收获更多。”李镇西说,“一个优质的堂课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师生在课堂是可以交流丰富情感的,或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或心潮起伏,或思想燃烧。”
谈及能滋养学生成长的关键素养,李镇西认为有四:善良、正直、智慧、有文化。“善良是做人的底色,但善良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正直让人摒弃事故圆滑,但正直绝不是鲁莽;智慧让人明辨是非,更接近生活的真谛;文化让人身心浸润,寻获内心的平静安宁。这四点层层递进,相互促生,这就是我希望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的真正所得。”他说。
李镇西接受记者采访
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者们不断思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配合。“只有我们自己在变是不够的,如果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评价依然局限在学科成绩,如果家长不改变固有的思维,如果社会各界没有为学生们守护住健康的成长生态,我们的改革也会失去意义。”李镇西说。(采访撰文 赵诚竹)
来源:
镇西茶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