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北大家长叶丽华的一次教育观察

发布于:百学网 2019-10-11

北大家长叶丽华的一次教育观察

  原创: 北大家长叶丽华 名校家长

  朋友发微信给我,希望她的孩子能和我共处一天,让我从旁观者的角度了解和分析一下孩子的情况,以便她在日后的教育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好有心的妈妈!”我欣然允诺。

  【情境】上午八点左右,我在约定的路口等候。孩子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来了,叫了声“叶妈妈”,然后跟自己的妈妈道了声“再见”,拉起我的手大大方方地跟我走了,一路上畅快地聊天,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楼梯通道狭小,孩子不小心踩到了我,马上说了声“对不起!”

  【思考】整个过程中孩子表现得落落大方,不拘谨,看得出这个孩子平时与外界接触比较多,父母也比较注重待人接物的培养,这些见面和道别的礼仪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下产生的,并没有刻意的痕迹。孩子日常待人接物和语言的表达直接表现着家庭素养,很显然这是个有教养的孩子,我为他的父母点个赞。

  【情境】走进家门,孩子在各个房间转了一圈,说:“叶妈妈家房子很大,书很多。”然后他在书柜上找了《笑猫日记》看了起来。我也就不打扰他,坐在一旁看自己的书,偶尔也转头看看他。见他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知道他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样悄无声息地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他抬起了头,我问他:“你看懂了吗?”他跟我大体讲了讲,我一听八九不离十,不错,这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思考】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书相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这个孩子已经成功一半了。从聊天中了解到他读的书也很多,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居然能读《哈里波特》,而且已读到第四部,这让我很惊讶。爱读书的孩子走得远。从长时间的安静阅读来看,这孩子的持久性也很好。

  【情境】中餐,我们安排在新大通外婆家,同时约了另一个男孩子一家过来(便于比较观察)。我提供了几种出行方式:步行、乘三轮车、打车、公交车,孩子选择了公交车。来到公交车站,孩子首先看站牌,上车后一直留意每一站停靠地点的播报。大通站到达时,他第一个站起来,还提醒我该下车了。孩子委婉地告诉我大通超市有个“盆友圈”,他在那儿吃过西餐。我和他商量,吃饭地点已经通知别人了,我们是否把这里你最喜欢吃的“比基尼芒果冰”带到“外婆家”去。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两个男孩见了面,互相进行了自我介绍,很快玩熟了。终究是孩子,按捺不住长时间的等待,双双向我们请了假说是去玩一会儿电脑,见别人已占了位置,只好一左一右从旁观看。菜陆续上来,我们把孩子从电脑边叫回来。俩孩子吃得很欢,也不见他们把喜欢吃的东西往自己身边拦,两个小家伙还边吃边聊着小孩子自己的话题,吃完了又去玩电脑了。

  【思考】孩子的眼睛很澄澈,很明亮,看得出这是个很有灵气的孩子。孩子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合理规划,正确选择。他知道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当愿望不能完全满足的时候,也懂得折中和退让,没有出现纠缠和耍赖等一些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毛病。我们会有很多喜欢的东西,但不可能全都得到它们。这个孩子已渐渐明白什么是克制和珍惜,这一点难能可贵。整个就餐过程中,孩子表现出良好的就餐礼仪,看得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情境】下午的第一项活动是看书和购书,我们把孩子带到书城,用30分钟时间看书,出来时每人可选购两本书。两个孩子一听有新书可买高兴得欢呼雀跃,立刻甩开我们走了进去,马上找到心仪的书坐了下来。我走过去,看了一下题目《赛尔号》、《××漫画》,也不惊动孩子,悄悄地退了出来。眼看时间快到了,我过去催促他们赶紧选择要买的书,注意选那种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最后,孩子买了《很老很老的童话》、《大卫·科波菲尔》、《罗尔·达尔》,其中第一本两个孩子都买了。

  【思考】漫画作品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它节奏明快,也比文字书具备更多夸张、幽默元素,容易使人进入轻松、愉悦的阅读世界,确有其独特魅力。成人无须过度干涉,可采取“不鼓励、也不禁止”的策略,静观其变,甚至可鼓励他们发表漫画评论,创造图像故事与文字创作相结合的机会。倘若孩子只看漫画,明显“阅读偏食”的话,则应适度引导。今天我就扮演了资深读者的角色,在孩子自选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推介。林汉达的作品和译品是业界公认的佳作,林先生倡导语文大众化要做到“三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情境】从书城出来,本来我们准备带孩子进入“创想天地”,这是一个动脑动手的场域,有“科技、手工、木工、绘画、陶泥”等项目,可是孩子似乎不感兴趣。我提出进去看看,把每个项目的活动区都参观了一番,并再三加以诱导和鼓动,孩子还是表示了拒绝:“我做这个不行的!”我们只好退了出来。

  看到四楼的“儿童健身馆”,两个孩子都眼睛放光,于是买了票进去。工作人员给他们全副武装,戴上头盔,系上安全带。另一个孩子独自上去了。我的这个孩子迈上台阶以后却犹豫了,看到工作人员跟在后面,他才亦步亦趋往前走,这中间状况不断,不是安全带卡住了,就是站在跷跷板的一头过不去了。最为困难的是过木桩。看到晃来晃去的木桩,他感到十分胆怯。在工作人员的再三鼓励下,终于伸出手臂,迈开步子,但是胸前保险带缠在木桩扶手上了,怎么弄也划不出来,孩子喘息着,努力着,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掉,背脊湿了一大片。令人惊异的是,他虽然害怕,就是不轻言放弃,一次又一次尝试,最终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

  【思考】这个环节中,我看到了较多的问题:

  孩子的自我悦纳程度不高。从再三拒绝“创意绘图、制作”这一点上来看,孩子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害怕让别人看到他的失败,对自己较为薄弱的项目缺少大胆尝试的勇气,而且还有一种心理暗示:“我这方面不行”。

  孩子的运动技能有待于提高。我大胆猜度,他也许在跳绳、跑步、拍球等运动项目上遭遇过一些挫折,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疏导,也有可能平时户外活动比较少,这些方面的优越感不明显,甚至低于他人,处于劣势,所以表现出兴趣不浓,参与度较低。

  根据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提出如下建议:

  1、要放养,不要圈养。

  孩子身上野性不足,我估计是因为过多地被圈养在小天地中,圈养在大人的视线中,较少接触大自然,较少有率性而为的时候。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当然这中间我们要把握好度,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

  2、要放手,不要呵护。

  我们总是一味地对孩子不放心,总是呵护有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孩子终究要长大,我们不可能陪他们一辈子,该放手时就要放手。在家里,一定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越劳动,越能干。“爱之,适足以害之。”古今一理。太多的包办,恰恰弱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要出错,不要完美。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犯错误是男孩成长中必经的体验,对于成长中的男孩,应该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权利。因为只有不怕犯错,男孩才能勇敢地去尝试。男孩相对比较淘气调皮,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在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逐渐长大。所以,要让孩子犯错、出错,要让孩子多骑单车多摔跤,多拆卸拼装,错了重新来过。

  4、多运动,少安静。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对于相对比较安静的孩子来说,尤其要多鼓励其运动。每天安排一小时锻炼身体,给他一个球,你只管坐在一旁休息,让他在运动场上驰骋;经常带他去游泳馆游泳,让身体变得结实而不是肥胖;多骑单车,哪怕一次又一次摔倒,甚至擦破皮流出血,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一味地担心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处处谨小慎微,怎么可能培养男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呢?

  5、多陪伴,少独处。

  小孩最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这种亲子的互动价值是任何物质都取代不了的。陪伴孩子的重点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比如即便父母整天都在家,但若孩子躲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全家一起看了整个晚上的电视,没有聊上几句话,这实在称不上陪伴。所谓陪伴,应该是能创造共同的回忆。我们可以经常与孩子一起做些什么事或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假日参加活动时,也尽可能全家一起出动。

  6、多给予,少塑造。

  看得出,孩子的母亲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值,比较注重精英教育,某些方面有些强势。我个人觉得,一个母亲,不管她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回到家庭,她只是一个母亲,一个平凡的母亲,一个给予孩子温暖和力量的母亲。另外,不要过早培养孩子的领袖气质,领袖气质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它只能在同龄人中慢慢凸显出来。不必担心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不要企图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子,我们的任务只是帮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日子,让孩子在当下具有幸福感。

  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法门,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道路。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才智,不同的环境条件,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及成才,注定要以适应他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养不只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知道大致的方向,但是其中轻重的拿捏也是因人而异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