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杭州民办教育简史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1-26

杭州民办教育简史

  导读:

  昨天“各区民办只能在自己区域内招生”这一传言迅速在朋友圈刷屏,然后又一个辟谣说这个消息是误读的又刷屏一次。

  一大早就有热心观众咨询对昨天刷屏的消息的看法:

  文字:实话教YU

  制图:阿尔温

  排版:王凯

  杭城民办发展简史

  大概在95年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在杭州随便哪一个人投资一个民办学校几乎每一个学校都爆满,所以90年前后经过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杭州的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

  是因为我们公办的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它的封闭。

  短缺表现在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我们教育跟不上,我们的学校还是按照杭州市的常住人口来配置的,而突然涌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辖区义务教育。所以这些流动人口没有杭州户口。他在杭州工作生活但是子女无法就读。而且那个时候的收费标准比现在远远要高出几倍,90年代什么水平?民办教育老师的工资几百多块钱,那个时候收建校费五千多一个学期。现在呢,建校费没有了,学费也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那个水平,这几年成本上涨、工资上涨这些因素都没有体现出来。

  大概到95年之后,早期的这批民办学校大规模的倒闭,接二连三的倒闭,原来好的学校沦落到招生非常困难的境地,非常令人痛心。

  这是因为在政策环境上不公平,公共资源大量的市场化,公办学校开始办下面的民办校中校,办民办的分校,甚至实行两种收费制度,一种是学区内的学生,一种是学区外的学生收赞助。过去收赞助费可以直接用于学校,现在不是的。除了政府给它的正常的财政拨款拿到了大量的钱,这些钱迅速改变了它的办学条件,一跃超过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它多媒体教育,甚至塑胶跑道都比民办学校办得早,老师的待遇都跟学校有关。纯民办学校遇到了非常恶劣的市场环境。

  2001年杭州初高中分离之前,全部的中学都归口杭州市教委管理,已经涌现出一部分生源聚集度较好从而被群众认为质量较好的初中或初中部。

  到90年代后期整个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延伸,当年全国都掀起了“名校办民校”的风潮。因为一所好的初中或者高中,大都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顺利办民办成功。当时有一种说法:说一些好学校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言外之意是,“稍微有市场意识”,就可以靠金字招牌和办学实力赚大钱。这种思维是“名校办民校”的原动力。于是,在一些地方,几乎好的小学、初中一夜之间全部“国有民办”,全部统一步调高收费。

  变更或者转民后的公立学校,左右逢源,制造更大的教育不公平,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些名义上民办的学校,除了校园、校舍是国家拥有外,实则还继续享受国家给公办学校的全部教育投资,甚至更多。而所有的教师也既有国家编制,又拿着国家工资。在当时席卷全国的这批大潮之下,杭城重高和知名公办初中利用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创办7所可以额外收费的国有民办初中,不过早开始几年班额少,招生数量也不多,并未对纯民办产生重大影响。

  2001年后,初高中分离,所有初级中学全部下放到各区教育局,从此初中国有民办大跃进,无论是规模和生源、办学条件等等都大为改善,比如:建兰从原来3个班扩招到14个班,春蕾从原来2个班扩大到8个班,

  当然其中有众所周知的因素。

  从家长来看:因为有国有背景,师资稳定,而且可以精选生源。

  反观纯民办,在国有民办的竞争之下艰难生存的浙江纯民办学校代表某教育集团在2012年遭遇数百名已录取学生遭遇学籍转出限制后,在省厅某次重要会议上也提出了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共性问题:

  一是和国有民办政府给地皮而且学校全部建好奉送不同,这些纯民办学校全部是自筹自建,某校仅校舍一项非政府资金投入,就超过2亿元。按照每年一两万的学费,一百年也收不回投资,建校时候的银行贷款利息都还不上。

  二是办学经费不足。民办中小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学费,这些年物价在上涨,而学费基本没有大的增长。(不能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底气,名气和国有民办不能比,甚至都不一定优于公办,怎么有勇气提价?)

  三是教师待遇难以改善。纯民办中小学教师在薪酬、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教师差距大,留人难。退休后的待遇也大不相同。

  民办迎来新的机遇

  我们发现,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目前浙江省民办教育在所有类别当中都超过了全国的比例。

  这样大致上就会形成一个共识,也就是

  第一:民办教育的发展它跟市场的真实需求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在省级层面,也就是当一个地方它有没有被公办教育满足教育需求的时候,这时候民办教育有了现实的基础。

  第二:民办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政策也是密切相关,一个地方只有当地政府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时候,民办教育才会有较好的发展。

  第三:民办教育的发展是与当地的优质民办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前面两个都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依据取决于当地是否有优质的民办学校。而民办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偶然现象,要有好的董事长,要有好的办学者、好的教师,以及在特殊的节点上来发展。所以我们要爱护好的民办学校就要像爱护眼珠一样。如果民办学校垮台了想重新建立是非常困难的。

  第四:民办教育是市场的产物,比如说我们在招生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规定可以跨地区招生,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所民办学校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自主招生,但是现在这个规定名并没有得到落实。

  2010年3月主流媒体曾经继续发文展示了转为纯民办之后的国有民办对转公之后杭外这样的择优招生方式继续不满:

  当时有五位杭城名校长对招生自主权的渴求,当然也再次证明小编常说的“生源决定一切”论切切实实的得到所有名校长的认可。其中选择一位最有名的校长的发言。

  X校长:民办享有与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

  我校办学体制由国有民办调整为民办,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好好执行国家政策,还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权。

  我研究了2004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条例”第二、第六和第二十七条对民办学校这样定位:“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财政性经费是指财政拨款、依法取得并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财政性资金)。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

  我校这样的民办初中,应该受这一法律的保护。

  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不能进行招生考试,这一规定有相关法律条文,应遵照执行,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杭州所有民办学校统一电脑派位的招生方式值得商榷,现在还没有哪个国家对私立学校或民间学校招生进行强制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明文规定的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应尊重、不要强加限制,不应管得过细过多。但恰恰某个公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却准许它百里挑一,推荐优秀学生,在优生中再电脑派位,我觉得有失公平。

  要公平进公办,要择校去民办。随着国有民办学校的体制调整,这几年杭州人子女读书的格局就是这样,这也是符合《教育纲要》精神的。未来几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生死关口,如果不争取应有的生存发展权,过几年会两极分化得很厉害,有些就眼睁睁地看它死掉,这已有先例,是政府和广大老百姓都不愿意看到的。

  第五:关于国有民办,这个词太难听 这叫资源共生,这里我们还强调公办和民办的合作,只要争取到教育部门的领导的支持,民办教育还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这个也是公私合作的含义。很多优秀的校长和优秀教师都是原来公办教育的优秀人才,现在他们都是到了民办教育,这也是一个公私合作。现在还有一大批的民办教育也是在日益壮大。这里既有所谓的国有民办教育也有纯民办,而且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现在已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势头,就是当地的民办初中已经开始全面超过了公办初中。

  我们原来认为优质资源主要是在公办学校,所以民办学校它也想超越公办学校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样一个判断可能还显保守,只要我们对民办教育有一个积极的支持政策,民办学校超越公办学校是可以预计的。

  经历了多年的沉寂之后,近两年杭城各区争相兴办国有民办风潮又起...

  结语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它基本的方向第一就是消除公办教育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垄断。

  不要相信那些所谓重高招生向公办倾斜和民办初中不准跨区招生的传言,省厅的指导意见(包括要求解决国有民办的公办编制问题)仅仅是指导,要看市里和区里的实施细则。

  只要你仔细了解了上面这些民办学校的发展史,又看到各区仍然在不断地打造新的国有民办中学(文渊、启成等)的现实就会明白。

  只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和国有民办制度的保障,二十年以内杭城必将仍然是民办初中的天下!

  转载自公众号实话教YU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