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研究热点以及趋势分析

发布于:百学网 2018-12-2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研究热点以及趋势分析

  作者:黄艳丽

  挖掘《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关研究热点以及趋势,不仅有利于厘清《报告》发布本身的现状、成效和不足,而且有益于推进高校教育质量的专业评价。借助软件对《报告》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报告》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发布制度,作为回应外部问责工具,作为质量监控和评估工具、985工程高校《报告》文本、探究教育微观领域等五个方面;《报告》的未来趋势主要围绕《报告》“制度”属性、“工具”属性、“文本库”属性三个层面展开。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发布制度

  一、引言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在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下,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乃至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相继完成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编制和发布工作,由此汇聚成了高校本科教学文本大数据,一般包括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办学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生师比、生均图书等25项支撑数据目录,能够明晰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发掘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成为窥视与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自《报告》发布工作实施以来,相关讨论和研究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这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新举措,各类报纸期刊踊跃发声,主流媒体广泛转载,网友积极参与讨论。虽然不少研究者对《报告》编制模式、发布渠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在研读《报告》文本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从整体上系统厘清《报告》相关研究现状,绘制研究热点、分析当下研究趋势的文章甚是缺乏。且邬大光等学者认为《报告》尚未在信息平台、质量保证和管理监督方面发挥良好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以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对《报告》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发掘研究热点以及呈现研究趋势,旨在进一步健全《报告》发布制度、执行体系、监督规范,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专业评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按精确方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86篇。把86篇文献导出保存,保存内容为“引文及参考文献”,保存格式为“EndNote”,以便后续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①词频分析法,这是利用文献中的关键字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1]②共词聚类分析法,这种方法采用聚类的计算方法,对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关联性计算,关系密切的关键词被归为一类,以探索文献中隐含信息的目的。[2]③知识图谱分析,它是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等可视化技术,展示学科领域发展面貌、研究热点、主题与结构,揭示学科领域动态发展规律。[3]

  3

  研究工具和路径

  研究工具主要为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软件SATI3.2,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23,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研究路径为:譹訛利用SATI3.2软件对保存好的EndNote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依次选择字段抽取、词频统计、矩阵提取,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譺訛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23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譻訛将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到UCINET6.0软件中,进行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

  三、《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研究的热点分析

  利用SATI3.2软件执行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操作,在统计过程中,人工合并意义相近的关键词,例如“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取词频率大于2的30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见表1。以下词汇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报告》的研究热点。提取高频关键词后,再利用SATI3.2软件构建30×30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输出保存,为后续利用分析打下基础。

  利用SPSS2.3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分层聚类得出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如图1。从图1中看出,《报告》相关研究领域包含的高频关键词为以下几类:种类一:发布制度、年度报告、高校质量;种类二:问责、高等教育质量、一流大学、实践教学、文本分析;种类三:质量监控、评估、自我评估;种类四:教学改革、特色、人才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校网站、研究型大学、C9联盟、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985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高校、信息公开、就业率;种类五:问题、对策、师资队伍。结合以上分类和文献内容分析,可将《报告》相关研究领域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以“发布制度”为首的关键词,反映了《报告》对发布制度的研究

  《报告》发布工作实施后,邹晓平提出了“向谁报告?报告什么?怎样报告?”[4]的思考。向谁报告,教育部文件只指出“回应社会关切”,邹晓平给出具体答案,报告对象为投资者、未来的学生和家长、校内师生、校友等8类;报告什么,有学者认为2011年“985高校”的《报告》内容没有明确教学质量质化和量化表征系统,教学质量要素不全。[5]2012年教育部文件对《报告》格式做统一要求,有学者另行提出6个基本状态数据和3个教育成果数据作为《报告》内容的补充。[6]邹晓平强调《报告》应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包含学校使命、质量观、质量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举措和预期目标等;如何报告,从目前发布情况看,大部分高校能按照要求进行挂网公告,邹晓平认为报告应提供多种样式以满足不同的目标人群。

  提升《报告》编制质量,除需要不断修正《报告》本身的发布制度之外,还依赖于实施、监督层面教育质量意识的强化和提升。研究者指出应从《报告》制度决策层面转变评估理念;执行层面增加执行者的认同感;监督层面鼓励支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7,8]总之,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建立健全报告发布制度,[9]保障《报告》应有功能得以完美发挥。

  2

  以“问责”为首的关键词,反映了《报告》作为回应外部问责工具的研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完善学校各类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特别是利益攸关方的监督“”《报告》向社会公开”,再次表明《报告》作为高校回应外部问责工具的官方地位。有研究指出以《报告》的形式回应社会问责,变被动接受问责为主动公开内情,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是高等学校面对社会问责的理性选择。[10]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度强调《报告》的“问责”标签,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报告》成了为回应政府问责的一个教学工作报告,学校顾及影响,会尽可能地用列举法自圆其说。[11]所以对于迫切想了解高校办学实情的相关利益方来讲,《报告》参考意义弱化,很难达到回应社会问责的目的。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报告》应超越问责逻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观,由外部强制问责制度转向高校“自愿问责机制”建设等。[12]

  为了把《报告》“拉回”作为回应问责工具的轨迹上来,有学者指出在《报告》内容上需以点状与网状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客观与主观信息并重作为改革的路径。[13]别敦荣认为高校编写《报告》时应注重“三个统一”以更好地回馈外界关注。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接受外部评议和回应问责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报告》以回应政府政策为主要内容,行政问责和社会问责有助于大学理解外部不断变化的质量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回应人才培养需求,[14]以《报告》作为回应外部问责的工具,意义非凡。

  3

  以“质量监控”“评估”等为高频关键词,表明《报告》作为质量监控和评估的工具研究

  2011年,教育部强调“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建立起学校自我评价、自觉改革、不断前进的学校教学文化”,这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外部政府主导的问责评估转移到内部高校自我评估上来。《报告》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发布《报告》有利于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可依托《报告》所梳理汇总的办学信息以及所反映出的学校发展现状和水平,为学校自我评估工作提供参考。[15]同时,实施《报告》发布制度降低了高校质量保障成本,省去了因接待评估专家、成立评估组织等耗掉的大量物力财力。[16]

  同样存在不同声音,有学者认为《报告》作为质量监控和评估的工具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通过比较我国《报告》与美国NSSE(学习投入度调查),发现在评估理念、目的、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应用六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报告》以回应政府和社会问责为主,并非“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形式,评估有效性较低。但高校迫于公开《报告》的压力,无形中提升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且编制《报告》过程就是高校自我诊断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反思和回顾教学过程,判定目标的完成度,利于高校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因此,《报告》作为质量监控和评估的工具尚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积极进行自我评估。

  4

  以“研究型大学”“985高校”为主的关键词,反映了“985工程”高校《报告》文本的研究

  985工程高校(以下简称“985高校”)作为第一批发布《报告》的试点高校,一经发布便引起诸多反响。有学者单从《报告》文本描述表面来看,发现存在主体内容薄弱、质量辨析缺乏理性深度、[17]指导意识形态方面有自我表扬和回避问题倾向、涉及未来工作计划目标较少且用语模糊难以检测等问题。[18]有学者通读《报告》文本,窥探出《报告》所反映的我国一流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未落到实处,忽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效率等。[19]还有学者尝试构建了一套新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30所“985高校”《报告》所提供的客观数据,对各高校进行打分和排名。[20]此外,基于“985高校”《报告》文本探究高教领域某一维度的问题,不少学者也给予了充分关注,例如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教学质量绩效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展开研究、探究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剖析本科教育效率评价、对《报告》的“内部质量监控”部分进行文本分析等等。“985高校”在高教界地位非同凡响,获得较多的关注和研究无可厚非,通过上述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了不同视角下“985高校”《报告》反映出各方面的发展状态。

  5

  以“师资队伍”为主的关键词,反映了基于《报告》文本对教育微观领域的研究

  不少学者以《报告》内容为蓝本进行深入分析,透视教育微观领域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结合高频关键词以及文献内容分析发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师资队伍研究。发现某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顶尖教师数量稀缺等问题突出。[21]二是教学改革研究。总结出某些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特点:拓宽学生选择空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突出研究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22]三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挖掘某些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创新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多元参与等基本特征。[23]四是人才培养研究。剖析某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注重高校企业协同育人,强调多元与综合化培养评价等。[24]五是实践教学研究。发掘某些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理论实践结合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发展趋势。[25]《报告》内容罗列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成为窥视高校办学各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有力抓手。

  四、《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研究的趋势分析

  本研究将保存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2,利用内部集成工具NetDraw生成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图2)来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关系和紧密程度,预测《报告》相关研究热点以及趋势。从图2看出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年度报告、人才培养、自我评估、评估、质量监控、“985高校”、问责等关键词处于共词网络图的偏中心区域且关系较为紧密,结合以上分析,这些词大体上代表了目前《报告》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而校网站、教师教学能力、就业率、高等教育质量、高校、问题、特色、信息公开、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关键词处于共词网络图的边缘节点,与其他词关联不多,属于研究薄弱之处,有可能代表了未来研究方向。分析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及相关文献内容,并把《报告》对象化,发现无论是当下热点还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都聚焦在《报告》的制度属性、工具属性、文本库属性三个层面。

  1

  《报告》“制度”属性层面:继续强化《报告》编制模式改进策略的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发布平台建设和监督反馈机制

  《报告》是制度推动下的产物,《报告》制度是各高校撰写《报告》的基准。以上看出,《报告》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除了高校自身原因之外,与制度本身也有关联,所以提升《报告》编制质量有赖于对《报告》制度的不断研究和完善。从《报告》编制模式研究文献看出,不少学者对《报告》所要求包含的内容和支撑数据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目前这些讨论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被广泛采用,实际效果有待于验证。未来教育工作者可开展长期的、系统的调研工作,广泛收集资料,检验当下《报告》所含指标和数据的合理性,且继续保持感知国内外高教领域变换的敏捷性,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总结归纳,探索出完美的《报告》编制模式。从《报告》发布平台和监督反馈方面研究资料看,目前仅仅在政府网站及各高校网站进行单方面公布,《报告》得到的专业反馈和公众关注度远远不够。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建构智能化发布平台,通过微博、微信、APP等网络方式多渠道引导大众广泛参与《报告》话题讨论,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统计反馈公众讨论结果,强化社会监督评价。同时进一步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报告》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优势、客观专业评价高校《报告》编制水平和反映程度等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健全《报告》管理监测体系。

  2

  《报告》“工具”属性层面:持续聚焦《报告》外部问责和内部评估功能的提升、进一步挖掘《报告》更多应用价值

  《报告》的发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领域质量诉求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政策工具,《报告》的发布逐渐成为高校常规性工作。教育部要求《报告》应为高校认真自我评估后的总结和凝练,高校通过发布《报告》架起一座高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回应外界问责和关切。以上分析得出《报告》对于高校完善自我评估和回应外部问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瑕疵。研究者给出的改革路径和方法,视角丰富,但论述不够深入,结构松散,未来可以从改善高校教学质量本质出发,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根据问责对象需求选择《报告》的发布路径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吸收先进的评估理念和方式,促进高校进行自我评价,进一步围绕《报告》作为“回应外部问责”“质量监控和评估”的工具加强研究力度。当然《报告》的作用不限于回应外部问责和促进高校自我评估,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报告》发布必定越来越完善。未来的学生和家长、校内师生、校友、人才需求单位、同行等相关利益方,将会借助网络平台、大数据应用等发展优势,通过《报告》这个窗口获取有用信息,或浏览《报告》进行择校,或利用《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或作为政府以及专业机构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等等,总之《报告》的工具属性尚未得到全部开发,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和发现。

  3

  《报告》“文本库”属性层面:逐渐把目光转移到非“985高校”《报告》文本研究上来、不断深化高校问题解决的研究

  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公布《报告》后,形成了涵盖各高校办学情况的“文本库”,“文本库”属性同时体现了《报告》工具性的一面,由于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不再归入“工具”属性,直接单独讨论。从研究“985高校”、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报告》相关文献看出,无论是多视角整体观测“985高校”《报告》的描述分析,还是基于“985高校”《报告》文本探究高教领域某一维度的问题,“985高校”已经获得了较高的研究热度。相比较之下,对于非“985高校”《报告》文本的研究力度稍显不足。从目前研究普通高校《报告》文本文献看出,近两年围绕非“985高校”《报告》开展的研究逐年递增,例如对211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研究,[26]分析129所民办本科高校2015年度《报告》,[27]以2013年江苏省《报告》为例研究多目标群决策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28]等。非“985高校”毕竟占据了全国高校的大多数,所以未来研究者应把目光转移到非“985高校”《报告》文本研究上来,按照所属地区、学科类别、高校性质等分类深入研究这些高校办学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强化各类高校间的比较分析,促进良性竞争,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此外,“985高校”、其他普通高校《报告》的文本研究以及教育微观领域的研究大多数反映了当下高校办学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鲜有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改善现状的,未来研究者应在详细解读《报告》文本的基础上,以从《报告》中提炼的问题为导向,结合高等教育学、管理学、信息学等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改善现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洁,王红.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对比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2):76-83.

  [2]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7):118-120.

  [3]钟名扬,伦艳华.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分析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以CNKI期刊(2005~2014年)数据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4-99.

  [4]邹晓平.本科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如何报告[J].高教探索,2013(2):79-83.

  [5]刘振天《.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应该报告什么[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48-50.

  [6]卢晓东.本科教育质量核心数据再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03):29-36.

  [7]蔡文伯,张雪.西北五省区重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探析——基于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6(5):91-98.

  [8]罗云,韩阿伟“.985”高校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3(4):89-94.

  [9]刘佳《.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改进研究[D].湖北大学,2016.

  [10]别敦荣.关于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51-53.

  [11]郭卉,唐巍华,刘琳.高校自我评估与教学质量改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46-152.

  [12]白逸仙.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模式——以中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美国NSSE为比较对象[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64-68.

  [13]宋鸿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背景、问题与改革[J].江苏高教,2016(4):24-27.

  [14]田凌晖.一流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外部问责与自主改进之间的张力[J].化工高等教育,2017(4):52-57.

  [15]范爱春.校院自我评估与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知音励志,2016(9):75.

  [16]李文章,于小艳.政策工具视角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选择、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3):52-55.

  [17]董云川,徐娟.真正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哪里?——对七所“985工程”高校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1):28-34.

  [18]韩阿伟.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9]李婷婷.从中国一流大学《质量报告》透视其本科教育质量观[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20]尹艳君.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1]王利爽,阳荣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C9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及结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6):32-37.

  [22]尹宁伟.我国本科教学改革新动向——以“985工程”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71-76.

  [23]李明.研究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实践及反思——以39所“985”工程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4):11-16.

  [24]黄敏,陈炎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985工程”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51-56.

  [25]尹宁伟.中国一流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新趋势——基于《“985工程”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5):82-88.

  [26]李小娃,莫玉婉“.211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研究——基于《211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8):56-60.

  [27]宋晓洁.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

  [28]吴勰雯,何宗祥,曹亚文.多目标群决策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以2013年江苏省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7-50.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