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教育苦,其实是心累
又一位教师选择了辞职:“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一个童年的梦想:等我长大了,就能守护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的那一天,我的心中就萌生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梦想,可是走着走着,当我回首自己的教育之路的时候,却发现它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偏离。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已经无力维护和坚守心中的教育梦想。”于是这位只有26岁,曾经满怀教育的梦想与热情,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四年之后,毅然选择了辞职。
教师的付出没有相应的经济力量予以支持,是很多辞职离开教育岗位的老师们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的重要原因,但是更让满怀教育梦想的老师沮丧的却是看不到教育改进的希望。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追求质量,但是当一个社会把教育质量片面强调成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片面强调为考试成绩,那就是把考绩等同于整个中国的教育。这种片面化的观点,直接导致的是极端化的应试倾向。于是,一年级小学生戴上了眼镜,有时作业得熬到晚上十点才能完成;规定“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纪律比军营还严的一些学校,像批发产品一样生产着状元。但这种成功的背后,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残酷教育现状。
打开百度搜索一下,发现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精神,甚至被进一步完善为“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学校苦撑、社会苦帮”的“六苦”精神。本应引导学生们建立幸福精神家园的教育却注定要把全社会都带进一片苦海,带进一个充斥着痛苦的世界,获得一种痛苦的人生。
读着这样的“苦”的精神,仿佛进入了佛学的世界。佛学对苦的思考可谓博大精深,苦是佛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生命轮回的本质就是苦,而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对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予以正确认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已经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现在的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呆在学校里给学生讲得越来越多,学生做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学校组织安排的考试越来越多,违背教育规律,践踏法律底线的反教育行为大行其道。也许从考试分数看,学生似乎学习成绩提高了,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是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了,似乎很难给与肯定的回答。
更令人难堪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倦,越来越想逃离学习,而老师对教育这个职业越来越缺乏认同感,经常看到那些有思想有才华的老师选择辞职的信息。
我们的教育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每一轮改革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但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批评反而有增无减,我们似乎看不到理想教育的希望。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铺天盖地地泛滥,各种各样的教育概念创新层出不穷,可是回到具体的课堂,回到每一个学生,回到每一位老师,除了压力越来越大,控制越来越严,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杯咖啡是苦还是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时候放糖。我们的教育不断折腾,却始终没有找到那颗糖究竟是什么,究竟在哪里?
最终成为音乐家的一定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成为作家的一定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成为教育家的一定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一个人之所以平庸,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很多人埋怨生活累,其实是心累。说白了,就是因为你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可是,什么才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丁肇中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你就会喜欢上这件事。”这就是你应该会喜欢的事情。国学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说:“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才是人生ZD的快乐。”
佛教的传播始终坚守一个目标,那就是引领信仰着超越痛苦,达到极乐的世界。这是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的根源。那么,什么时候,学校教育能够让老师、学生、家长都从无奈的挣扎中摆脱出来,变成“老师善教、学生愿学、家长乐供”的教育学园?(2018-12-04)
来源:刘老师政治学园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