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6年时间竟能拉开一生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初中、高中,整整6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6年,12个学期,2000多天,经历了小升初、经历了中考、还经历了高考,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有的学生成绩很优秀,考上了普通高中,有的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有的学生考上了知名大学、重点大学,有的学生考上了普通大学……
有的学生由于不用心、不认真、贪玩、压力太大等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成绩很差……初中、高中,6年千千万万的学生呈现出千千万万种学习和生活状态,而学习成绩的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有的甚至影响着自己的一生,有的选择产生的结果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
那么,初中高中6年,能拉开一生的差距,原因究竟在哪里?如何能在初高中6年的时间里把握时间,让自己的一生尽量少留一些遗憾。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好的成绩很多情况下就可以和好的未来画上等号。那么问题在于,为何学生成绩差距在小学不怎么明显,怎么到了初中高中差距会越来越大?原因什么呢?到底初中贺高中都有哪些时期?哪些阶段?在这些阶段高中生又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自己的目标呢?如何在这6年里为自己的一生努力争取ZD的进步!
初 一
进入初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改变思维习惯,一个是做好文科知识的积累。
文科知识的积累在初一做好也很关键,初一理科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思维量不大。需要做好语文和英语的词汇和阅读积累,想总成绩拨尖靠的是各科均衡,不可能一科、两科打天下。初一时间比较充裕,做点文科知识储备工作很有必要。
初 二
做好文科积累和理科学习方法和思想的提炼。文科知识学习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尤其是英语,初中三年阅读量需要达到15万字。
语文课外阅读的积累也很重要,多读多写多背是老生常谈,但也是必不可少的。进入初二,理科数学的知识难度开始增大,物理开始学习。要让随时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从知识点上来说有60%的知识点在初二完成,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保障,难题是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寻找突破点。初一、初二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很重要。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做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题目,理解定理、定义和性质的含义;
(2)通过做难题对知识点内涵深入理解,反过来再去重新审视基础知识,能建立起知识点的数学模型;
(3)通过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对知识点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达到一个能灵活和综合应用的高度。
理科学习需要学会质疑和归纳总结,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储备很重要。
初 三
各科知识成体系,提升高度和深度,适当学习高中知识。
初三上学期大概11月份左右,各科除化学外其他知识基本学完,融汇贯通是初三的主题和目标。文科的语文有大量的文言文和语文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初一初二有积累的同学会稍微轻松些。作文素材也需要大量积累,还要将作文中应用的素材反复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而不是生搬硬套。
理科的综合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三到四个知识点的综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寻找突破口,将各个知识点的性质、定义、定理相互串连起来,寻找方法和思路。从不同知识点作为突破口有不同的方法,就有一题多解,比较各种方法寻找最简捷的方法。多做这种训练比多做题更重要,可以为做其他题目节约宝贵的时间。初三学习最需要的是效率,强科需要的是深度和高度。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善于做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归类、完善,循序渐进!技巧来源于多做题多思考多总结,一题多解找巧法,多题一解找通法。
高一
高一上学期:过渡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
学期目标:适应和稳定。
高一下学期:养成期
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因此对各学科特点就有了一定掌握。
学期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养成和规律。
高二
高二上学期:起飞期
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
学期目标:努力进入一本梯队。
高二下学期:发展期
有了高二上半学期的起飞和突破之后,又要开始稳住脚跟了,这时要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他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期目标:稳定成绩,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
高三
高三上学期:复习期
经过高二的学习后,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不再轻易后退。这是就要开始静下心来稳扎稳打地复习。此时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摆正主观态度,保持自信心。不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履行自己的计划,做到步步为营。
高三下学期:冲刺期
可以适当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查缺补漏,扫除残敌,不留后患。还有此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时刻摆正心态,注意情绪的变化,做到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鼓励。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