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教育记忆
2022 年度教育记忆
留在公众印象中的,不一定都是教育大事,往往是教育热点,比如舆情激烈燃烧一月有余的“教材插图”事件,陈春花学历事件等等。在这些教育热点的背后,我们必然会遗漏一些教育的大事,比如怀进鹏部长“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相关论述,是所有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深刻领会的;也会忽视一些弥漫性的重要发展趋势,比如3年在线教育遇到的挑战。
不得不更多兼顾舆论热点,梳理了过去一年值得关注的教育热点事件,给大家提供一份并不完整的2022年教育记忆。
01《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
对提高和促进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协同有着标志性意义
1月1日,《家庭教育法》正式实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在习惯养成与三观的培养上肩负重要责任,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虽然“促进法”往往比较软,但《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对于提高和促进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协同有着标志性意义。
长期以来,一些家长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把孩子的教育简单归责到学校,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在法规层面提醒了家长的重要责任,但很显然,提高家长的“家教认知水平与能力”,任重而道远。
02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
强化学科概念,国家不再定义一流高校
年初,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和第一轮分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同,本次双一流名单只强调学科概念,不再有一流学校概念,淡化学校等级概念意向明确。
和第一轮相比,新入围7所高校,其中广东成为最大赢家,有3所高校新入围,位居各省市第一,显示了广东在高等教育上迅猛的发展态势。同时,有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黄牌警告,“缓刑”一年,也就意味着部分学校面临“摘牌”的风险。
与此相关,大家翘首以盼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岁末悄悄下发至各高校,不再对公众公布评估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03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
强调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表述做了较大的调整,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再强调就业,而是以升学与就业并重。在办学方向与方式上,更强调企业的参与,鼓励上市企业、头部企业参与办学。但我想提醒的是,这种鼓励不是鼓励上市牟利,想歪了,最后一定会被纠偏的。
04 部分大学退出国外排行榜
重审中国大学办学方向问题,不追排行榜办学是共识
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民大学,对于大学的办学方向提出不能“依样画葫芦”,随后,媒体报道“部分高校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但实际只点名了3所高校,而且缺乏足够的信源支撑。对于媒体退出排行榜的报道,相关高校既没有公开确认,也没有公开否认,显示了高校与排行榜之间敏感而复杂的生态关系。对于排行榜,关键不是退不退出的问题,而是不能以排行榜来办学的问题。
退出大学排行榜的热议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中国大学办学方向问题、“不依样画葫芦”的问题、衡量标尺的问题。
05 人教社数学教材插图问题
教材无小事,成为近年罕见的教育舆情事件
5月中旬,因人教社数学教材不当插图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教材在三观与意识形态上的批评,舆情高位运行近一个月。教育部在调查基础上,追责27人,创下历史纪录。
教材无小事,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从一幅插图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可见一斑。对此,我们必须吸取20年前曾经推行“一纲多本”教材改革中的教训;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协同解决教辅中涉及的三观问题。此次事件中反映出大量教辅与婴幼儿读物中的三观问题,已经不是教育部门能独立解决的,更需要包括图书出版部门等协同作战。
06 上海高考延期,第五批8省市高考改革启动
高考综合改革暂时划上句号
因为疫情影响,上海高考延期一月举行,这也是继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后,再次出现高考延期。与此同时,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宣布启动新高考,至此,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告一段落,除新疆、西藏外,全国所有省市均进入新高考改革。相比第四批地区,第五批省市的改革方案与第四批完全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高考改革通过8年攻破了所有的明碉,基本进入稳定期,但一些暗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破解。
07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替代中考,高分泛滥
在仍然以分数为核心录取依据的情况下,这种升学考试既不科学,也有违公平
今年中考各地普遍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替代中考,所谓两考合一,高分比比皆是,造成中考高分通胀现象,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在升学考试中普遍采用水平考试,所以将水平考试用于升学考试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必须是在录取上配套施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不惟成绩。但在目前我们仍然以分数为核心(甚至是唯一录取依据)的中考制度下,这种以粗颗粒的水平考试简单替代中考的做法,显然存在更多的弊病,既存在科学性问题,也存在破坏和危及中考的公平公正的问题。
08 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
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变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今年高校毕业生大幅增长167万,达到破纪录的1076万,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100万就业目标,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劳动力超过75%。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中国的就业问题基本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此,在管理上,就业的事权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尤其是相关资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助倾斜。另一方面,众多毕业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合理定位;对于高校而言,则需要明白,靠“卖”文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最后社会认的是质量,需要在清晰的定位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09 双减一周年
如何在校内最大程度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成为双减成败的关键
双减除了减负,即把校内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降下来,一个更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保公平,即不允许让金钱左右教育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基础阶段,希望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而不是辅导机构。
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满足更高教育治理追求、差异化教育需求,就成为双减成败的关键。如果无法满足,大量的教育需求必然外溢至校外,衍生更多的“变异”培训。在这个问题上,“堵”很难完全根除,还需要“疏”,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教育治理,分层教学,如何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还是关键,也是难点。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与资源支撑仍有待制度化解决。
10 高校批量订制菲律宾“水博士”
海外学历认证遭遇新挑战
北大陈春花教授学历事件延烧多日,最后以陈主动辞职落幕。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事件中引发了邵阳学院“批发订制23名菲律宾水博士”的事件。事实上,国内类似水博士不止这一所高校,也不只是菲律宾的亚当森大学,还涉及马来西亚、韩国等高校滥发文凭。
国外“水文凭”的泛滥,直接触及教育基本的公平公正,是无法回避的。如何解决水博士、水硕士的问题?可能需要在目前学历只做真实性认证的基础上,推出必要的质量认证,至少在某些关键行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认证了。否则,我们永远无法杜绝国外一些大学滥发文凭的做法:人家是市场化的,我们又如何约束和规范?
11 劳动课进课堂课表
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措施,家长的重视至关重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但劳动课因为其复杂性,是五育中唯一未能独立进课表、进课堂的,一般和其他合并为综合实践课。9月新学期,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措施,劳动课落地,正式走进课堂成为一门“课”,具有重要的宣示意义。
但真正要落实好劳动教育,还需要家长与学校、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协同作战。劳动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一个过程,不是靠考试可以评判的,这其中,家长的重视至关重要,可让孩子从家务做起。
12 二十大报告中教育位置前置
我们不能陶醉于教育地位的提高,更需要认识到急迫的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从民生板块迁移至高质量发展之后,并把教育和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论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要求全面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显然,这一定位与当下国家面临的宏观形势直接相关,对于教育为解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寄予厚望。我们务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深刻认知这一变化,这不仅仅是陶醉于教育地位的提高,更需要认识到是急迫任务。
13 考研大规模异地借考
2023年研究生考试成为历史上最艰难的考试,考研的高利害性日趋逼近高考
考研报名人数虽然继续增加至474万人,但与去年21%的增长率相比,今年同比仅增长3%,出现大幅回落。在国考延期的背景下,2023年研究生考试坚持按原时间举行,带来了各种争议。为最大程度减少疫情风险,考研第一次开启了大规模异地借考模式,并根据考生核酸情况,开设“阴阳考场”,大幅增加了考务组织的艰难性。
躺平推迟考试是容易的,坚持正常进行实际上需要付出更多,此次考务的复杂性就是一例。公共政策的决策往往是艰难的,不得不考虑大局与大多数人,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