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涯教育“本土化”特色实践:有关价值,奋斗,青春
高校生涯教育,就是要为青年学生,建构出“奋斗”的意义。
在横贯一生的奋斗长河中,我们得知——
本土化的语境与时代,为每位青年学生构筑出有关生涯发展的“基础认知面貌”;无数经典的生涯理论与工具,助力学生在毕业与就业的关口,激活青春奋斗的生机与动能;而“奋斗是为了什么,到底要去向哪里”,则是生涯教育根植中国大地,所必须坚守的使命自觉。
近两年来,《笙芽》专访了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者,言谈间总会探讨一个问题——
“置身于生涯教育大框架下,在宏大的就业价值观宣导方面,学校都做过哪些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他们的回答总是那么具体与充满指引,“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或许这就是生涯教育本土化演进过程中,最生动的模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五个一工程活动
生涯“兴农”进行时
2020年末,《笙芽》在专访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罗建峰时,他言语坚定:西农培养的毕业生就应该主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林行业去、到服务国家战略的岗位上去奉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一味枯燥的说教并不是教化育人的有效路径,让大学生们结合自身特点普遍接受这样的生涯价值观,还需要爱国主义浸润、课程指导、榜样引领等等,要通过一系列就业育人的有效举措,让毕业生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贡献西农力量。
比如在疫情刚爆发那一年,学校专门举办“军队文职人员报考政策解读”讲座,鼓励更多学生入伍参军;举办线上“基层就业引领讲坛”,同时做好选调生报名、笔试、复试等跟踪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
除此之外,像该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还会开展
“举办一场基层就业工作论坛”“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举办一场专题座谈会”“进行一次新媒体平台宣传”“张贴悬挂一张专项宣传海报”等促进基层就业的“五个一工程”活动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
为进一步推动工作力度与效度,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基层就业部,校领导每年也会去各地看望选调生,听取各地组织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近五年来,学校43%以上就业毕业生在西部12省区就业创业,毕业生服务涉农领域的学生占60%以上,每年有300余名学生赴基层就业。
陕西师范大学
无形化有形
上好“生涯规划第一课”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环节的高校之一。2020年,《笙芽》在专访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雒朝梁时,他提到,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有三个方式——
“一是学校主管领导为大一新生上‘生涯规划第一课’。在大一新生入校伊始,我们便会启动生涯规划教育,每年由学校主管领导为新生做培训,并且要求各个学院把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入学教育当中,作为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唤起学生的生涯意识。
这里想特别说一下,
学校举办生涯规划‘第一课’,是将新生生涯规划教育与爱国励志、知校爱校荣校精神培养以及良好行为养成有机结合,把无形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融入有形的校园文化中,
帮助入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激发大胆创新、勇于拼搏的青春斗志,同时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指明方向、完善自己,在新的起点上孜孜以求,努力奋斗。二是举办‘职遇·启行大学生生涯体验周’活动。我们在大一的上学期,会按照新生特点,具体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是开设专门课程。学校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选修课程,按照一个学分来设计,以此保证生涯教育的贯穿与实施。”
西南民族大学
开设价值观“专题”课程
唱响生涯主旋律
2020年,《笙芽》在专访该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一帆时,他提到,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是关联一体的,在大学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之一,生涯教育毫无疑问将会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新模式则是大势所趋。
强化价值引领、唱响主旋律,鼓励更多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到国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是民族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一直高度重视——
第一是通过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意义的深入了解,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自觉选择到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第二是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毕业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早摸清就业形势,为祖国基层奉献青春。
第三是全力做好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
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专题,纳入生涯与就业课程体系,在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学生自觉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建设相连接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的关系,踊跃到祖国需要处干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第四是对有意愿的同学进行集中培训,多次专门组织“村官面试培训班”等,在面试技巧、择业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提升求职命中率。
第五,对于基层就业中的突出典型,学校媒体大力宣传、实时报道,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基层就业舆论导向。第六,关心关爱基层就业学生,多次组织毕业生回访,到新疆、西藏等地看望扎根基层、扎根边疆的校友。
中国药科大学
用好就业质量报告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0年,《笙芽》在专访该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杜文清时,他表示,做好学生的生涯思想引领是一个涉及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其实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引领学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地域、重点领域的问题。
比方说学校的校训就是“精业济群”,要学生牢记“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的使命;学校凡是举办重大活动时都会有宣读《中国药科大学学生誓词》这个环节,“弘扬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为了人类的健康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誓言,是每个学生都牢记在心的。
“如果从生涯价值观引导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工作。
一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等主渠道强化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医药类高校毕业生服务于医药产业有着责无旁贷的内在需求。同时学校会将知名用人单位专家报告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知名校友为学生讲授行业动态、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奉献行业。
二是
在进行生涯教育时用好就业质量报告这个‘工具’,更好地‘反哺’就业指导。
一方面是国内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沿海沿江城市,学校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地区的用人单位来校开展招聘工作,另一面学校会通过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地区分布大数据,引导学生到这些地域建功立业。
三是引导学生到国内重点地域、医药产业重点单位开展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夏令营、企业开放日、企业实习见习等活动,有助于了解城市面貌、行业动态、企业环境,进而为后续的求职决策提供参考。”
用更有质量的本土化生涯教育,助力青年学生练好内功,合理定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奋斗的意义,也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作者: 笙芽 北森生涯
来源公众号:
北森生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