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
针对学生作业方面的一些问题及对问题的剖析,本文提出了作业设计的“三维度+六要求”标准框架。“三维度”即目标、内容、形式三个维度,“六要求”分别为课时目标要求、学生学情要求、层次要求、整合程度要求,以及内容鲜活要求和形式多样性要求。
中小学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自然延伸,其或适度补偿课堂所学,或灵活拓展课堂所知,或将课堂所学于生活和社会情境中进行实践应用。同时,课外作业也是学校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指导,旨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课外生活。课外作业还是家校联系的一种纽带,有利于促进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形成。
学生的课外时间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宝贵且又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利用至关重要。这从根本上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有研究、有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且务实的设计,以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拥有优质的课外生活。
一、中小学常见的作业问题分析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如何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爱学习,勤思考,勇创新,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教育矢志不渝努力的目标。在核心素养培育和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和追求一时以及某个阶段教育“成绩”的短视行为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在学生作业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重视。
一是书面作业明显偏重,忽视形式的多样性。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眼中,作业等同于“写作业”,不动笔和没有呈现在作业本上的学习活动不被视为正规的作业,由此也导致学生作业的书写量居高不下,学业负担不能够有效减轻,由作业带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能够明显体现,学习本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没有在作业上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是复习巩固取向独尊,轻视作业的生成性。作业在很多教师心目中主要是用于达到复习巩固课堂所学、避免知识遗忘和技能弱化的目的,因此很多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学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展学习所得,致使学生不能达成新的体验和领悟,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学习在所难免;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基本局限在反复的抄写背诵及做题上。
三是作业布置以本为本,淡化作业的设计性。作业不只是教材编写者预留的习题或活动,同样是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量身定制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以利于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不能在作业布置过程中简单地以“请翻到课本××页,做第××题”了事。例如,某初中历史教师依据课本中“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的事实,不假思索地连续编写出了三道选择判断题,让学生作为课外作业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即:
(1)黄花岗起义第一枪是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2)黄花岗起义第二枪是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3)黄花岗起义第三枪是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这样的作业设计明显是同级水平的重复,设计感无从体现,如此简单粗浅的“裂变”无疑增加了学生无意义学习的负担。
四是作业要求整齐划一,无视学生的差异性。为了确保作业有意义和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有差异的、分层级要求的作业,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学习的持续进步和提高,而不是所有的作业一律以必做题的形式布置给所有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作业应以复习巩固为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宜加大认知拓展和问题挑战的难度。
五是作业批改处理粗简,弱化反馈的指导性。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教师需要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评判和分析学生的作业,发现作业出现的错误及其成因,而不能简单地以“√”“×”标记对错甚或以“阅”字、当天日期等来表示看过,因为处理粗简的作业批改反馈弱化了对学生更为精准、更为必要的指导,以至于学生经历这样的作业批改后,所暴露出的问题依然不能够被有效解决。有时候对于有些学生的有些错误,还需要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从而让作业应有的反馈、矫正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上述问题的产生与存在,既有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因素,也有部分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追求不够积极主动的原因。能力不够往往造成的是作业设计的盲区和误区,而追求不够则往往导致的是作业处理的简单和草率。
二、有效的作业设计标准构建
为了充分促进学生作业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和预期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作业从设计到评改都需要以科学合理的专业标准来予以规范和指导。作业设计的标准既要回应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要求,同时还要密切反映国际教育教学和学生作业设计的改革潮流。基于上述要求,学生作业设计标准思考建构如图1。
(一)从作业目标看
首先,从作业要达成的目标来看,任何作业都必须体现明确的目的性。同时,因为作业与课堂学习关系密切,所以作业的首要标准就应该是与课时目标的关联性。教师布置任何作业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都必须是和课堂的课时目标密切相关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作业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实现其循序渐进性,以及作业完成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坚持这样的标准,也可防范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以及无意义学习的发生。
其次,作业目标的确立,不仅需要与当堂课的学习目标相关联,也必须对学生的学情具有针对性。换言之,作业的布置,或是回应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内容,通过作业予以弥补而使其过关;或是回应学生课堂上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的格外关注或疑惑,通过某项作业的完成要求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或好奇心,因而,有关作业目标的第二条标准就是学生学情的针对性。唯有回应学生学情的作业才能保证作业任务的精准和不可或缺。
再次,不但所有作业的学习目标需要与课堂学习目标相关联,以此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且,林林总总的作业目标要尽可能实现整合。依据一个学习目标设计一个学习作业的“加法式思维”无疑将导致不堪重负的作业负担出现,因此,功能目标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富有智慧地设计作业,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一个作业的完成达成多个环环相扣的学习目标,追求作业经历的附加值,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唯有坚持这样的标准,才有可能理性科学地控制学生的作业负担。
最后,在通过作业的设计回应学生学情和考虑学生群体差异性的过程中,只有作业的不同要求充分引导了不同层次学生持续、有意义的学习的时候,作业目标才能体现出应有的适切性。换言之,难度要求的层次性构成了作业设计在目标方面的又一条标准,是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标准这一原则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例如,某高中历史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分层次的作业题:
概述日本跟中国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打的两次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设想一下,如果日本和中国现在再次开战,你认为可能的远因和近因会有哪些?影响双方胜算的因素又有哪些?
这样的作业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不同难度层次的要求,前面的要求基本上处于史实的记忆层面,后面的要求变得很开放、具有挑战性,并且需要学生陈述自己的判断和见解,认知要求明显大大提高,知识考查也明显拓展,它有利于激活不同层面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发展,让学习效果水到渠成。
(二)从作业内容看
从作业的内容来看,也需要脱离“以本为本”的窠臼,积极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作业体验来感知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即作业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生活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生活的情境,作业过程本身也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内容设计的鲜活性成为作业在内容方面的一条设计标准。这一方面的体现可以从一个实例得到说明。
例如,某小学一年级教师设计的一道有关数的拆分的数学情境拓展题:
小明和小强一起玩射箭游戏,两人各射2箭。小明的成绩是6环,小强的成绩是5环。两人都是弹无虚发,并且都没有两箭射到同一环上。现请算出小明和小强各自射出的两箭分别可能落在哪几环?
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设计有助于驱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体验,超越了简单枯燥的加减法运算,学生需要一一尝试所有的可能性,直至寻找到全部的答案。小明无落靶,射箭两次共计6环,而且没有两箭落在同一环上,所以所有的可能性依次是:1+5,2+4,4+2,5+1。同样,小强两箭5环的可能性依次是:1+4,2+3,3+2, 4 + 1。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作业经历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得益于作业本身内容生动鲜活——亲和力、趣味性和数学知识融为一体。当作业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作业的内容变得生动鲜活,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必然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当快乐的学习发生时,学习的负担和压力问题也就得到有效化解了。
(三)从作业形式看
从作业的形式来看,作业表现形式的设计同样要求丰富多样和富有变换组合,而不能单一地以一种方法表现到底,否则机械性和审美疲劳就会随之而生。因此,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成为作业设计的又一个重要标准。这提醒教师,作业形式既可以是书写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有穿插的朗读或背诵的形式;既可以是逻辑思辨的过程,也可以穿插形体艺术或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既可以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也可以是采访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形式。总之,如果能够让学生富有变化地经历学习的过程,就很容易消解单一形式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负面感受,从而让学生在“寓学于变”中兴致盎然地展开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作业的设计标准是围绕目标、内容及形式三个维度而展开的原则性要求,其中,目标维度细分出课时目标、学生学情、层次要求以及整合程度这四项指标,内容维度细分出贴近生活的鲜活性要求,形式维度提出多样性的要求,这样就构成了学生作业设计的“三维度+六要求”标准框架。
(作者:胡庆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引用本文请注明:
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