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的备考,是自己制订教材的过程
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面对教材的扉页都会沉浸于这样的幻想。制订教材的是怎样的一群人,怎样才能成为制订教材的这群人。
当然,对于教材的认知大多是出于敬畏而非好奇。甚至很多时候,这种对教材的敬畏里是透出不耐烦的。凭什么我只能根据它的教学大纲来学,它讲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不止一个人呼吁“尽信书不如无书”,更有家长痛斥应试教育下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在抹杀孩子们的天性。
解开教材的束缚会怎样呢?公考给了一次答案。在任何类型的公考中,公告的最后几乎都有这样相似的一句话:本次考试不指定教材,不组织培训。
教材没了,束缚没了,考生却慌了。明明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考,成绩还是原地打转。明明记住了每个题型的思路,考试还是一筹莫展。
没了教材的考生,不但没能释放天性,反而暴漏了惰性。
出题人的理念
任何一场有官方指定教材的考试,其目的都是为了检验考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以往的任何考试中,教材和考试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用教材指导考试,用考试验证教材。
不管我们之前有多么痛恨教材,但或多或少都是教材的受益者。利用教材来进行填鸭式学习,即使不懂怎么考,你也总知道怎么学。再不济,我把教材死记硬背下来,它也总会有效果。
而公考是没教材的,国考没有,省考没有,事业单位也没有。很多人说,公考是检验考生的智商,用不着教材。
但如果仅仅是智商测试,何必组织这样声势浩大的考试?随便一套检测智商的方法和仪器拿过来岂不是立竿见影?
公考需要智商,但这个重要性也只是相当于我们去公共卫生间需要分辨男女,仅此而已。公考是能力的测试,在出题人看来,这种能力应该是一种“素人”的能力。
这种素人的能力,应该是潜移默化塑造成的,而不是从工厂流水线下来的。为了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公考就不可能安排官方教材,甚至它会用反训练的思维来出题。
考生的困境
既然公考的出题选用的是逆向思维,那很多苦苦寻找教材的考生注定就要失望了。
我明明根据辅导书在备考,为什么到了考场全都用不上?题题看着都会,一对答案题题都不对。
更多的考生,一场考试下来,可能连题目都没能看完。说好的秒杀,遇到真题就秒怂。
公考是应该把行测和申论分开讲的,但实际上行测和申论的逻辑是相通的。而且,大多数考生在行测和申论上面对的困境是一样的。
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准备时间长就是备考很充分,刷题量大就是准备很全面。但公考从来都是你准备你的,我考我的。最后,几乎所有人被逼的除了刷题就是刷题。
你就是教材
就目前考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是不缺考点储备的。随便列举一个题型,各种解题思路五花八门。公考考了这么多年,世面上的教辅书早已汗牛充栋,而且质量还都不错。
但现在考生遇到的困境,压根就不是教材的问题。知识干货不少,怎么用却是大问题。这就像解一道几何题,所有的公式我都懂,但是就差了那道辅助线。辅助线不会画,所有的公式都用不上。
几何是数学问题,辅助线一时找不到,倒推下来总能打开思路。但公考没有几何题这么简单,公考的辅助线就是每个知识点得到的过程。
在提到削弱加强题型时,所有考生都知道直接大于间接、全面大于片面、必然大于可能的三大原则。
但问题的关键是,面对真题的各个选项时,它属于直接还是间接,它属于全面还是片面,它属于必然还是可能,只能考生自己根据练习去总结。
教材会给出一个个正确但干巴巴的知识点,怎么用好这些知识点才是关键。
在高中时,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猛人。这个同学几乎不刻意记数学公式,解题全靠现场推导,用到哪个推哪个。
这种解题的思路,正是现在公考考生的写照。用到哪个知识点我就回忆哪个知识点。先不说时间够不够,就公考这种变化节奏,干巴巴的知识点大多也是没法直接套用的。
对于考点的理解运用,最简单的办法,还是要回到总结这个考点的过程。只有对照着真题一个个验证教材的知识点并全程参与得出这种规律的过程,到了考场你的知识储备才不会干巴巴的卡在那里用不上。
验证解题思路的次数多了,你会根据新情况不断的总结改良知识点,这也是应对考试题目变化的先手准备。
为什么高分考生遇到新题型不慌,并不是他见过,而是他参与了知识点构架的全过程,新题型也是根据原有知识点的变形。
参与知识点构建的过程,其实也是制订教材的过程。走完这个过程再回头看公考,一切都不一样了。
原创 公考摆渡上岸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