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理念的变化带来了什么
新高考理念的变化带来了什么?
——读臧铁军老师《中高考改革核心问题》笔记
恢复高考40年来围绕高考的各种改革从未间断,在这40年内高考改革的理念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改革的方向,进而带动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本文将进行简单梳理。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确定了我国新的招生制度改革方向,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考试和招生选拔的本质要求。
在此之前我们的高考理念经历了哪些变化?
1977年,高考改革恢复,1977年的录取率必须5%。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才极度匮乏,对大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无条件的服从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到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20年前,我国的高考录取率一直徘徊在25%左右。这包括了本科、大专的全部招生。这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是一种宝塔尖上的精英选拔的大通考。
在新世纪以前高考的价值是为国家,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曾有其合理和积极作用。社会性压倒一切,忽略了个人的发展需求。在这种状态下,人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
进入新世纪,高考的录取率一路攀升,达到了目前的80%以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向大众化阶段,逐步接近普及化,成为世界教育大国。
那么,我们本次高考改革的基本理念会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高考改变了精英选拔模式。招生选拔为每个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高考命题的重心一路不断的下移,所对测试的群体从高端向下延展。命题理念从针对高端的精英选拔转向面向大多数的普适化选拔。弱化了只为少数人拔尖的区分。更多的是考虑高等教育资源与考生资源的合理匹配。
第二,考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新高考以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之外,强调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这样突破了以往仅仅以智力测试测量评价录取的历史。
第三,增强了学生学业的自主选择性,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发展。新高考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个科目中选修三个科目参加高中选修课程学习和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其次,数学文理合卷。彻底打开了文理分科的界限,给学生创造了文理大类跨界的选择空间。其目的在于改变70年高考制度中所谓统一性,让学生在更大空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代表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针对于新高考改革理念,命题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但是可以概括为8句话。
第一,把立德树人放在学科命题和教学的首位。
第二,试题要具有时代性,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试题具有开放性,引导教学走向开放思维。
第五,加强思维能力考查,引导教学,注重过程。
第六,考察问题的本质,培养高层次的复杂能力。
第七,注重基础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和课程。
第八,命题改革创新,加强核心素养的养成。
长期以来,我们用考试改革来撬动教学改革是国家的战略部署。考试改革的理念对命题的构成要素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把握考试命题方向的关键因素。考试理念也会影响和支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动态要素之中。
总之,考试改革40年来高考理念从关注社会价值到关注个体价值,从关注社会对人的需要转向关注人本身的需要,从关注知识能力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关注高校选拔招生转向考生和高等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双向、互利、长远、有效的高等教育配置方式。我们就需要深入的思考命题理念的变化,以及命题对我们教学的深刻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向,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适应于考试,更加符合新高考理念。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