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新高考如何融汇中西

发布于:百学网 2020-11-26

新高考如何融汇中西

  2020年11月12日-13日,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论坛 第五届行业峰会 以“后疫情时代,高考规划行业 扬帆起航”为主题在中国 保定举行。本次峰会由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论坛主办,保定未来人才教育承办。

  天津南开中学高级教师、“新高考研究系列”作者 王学森老师 出席了本次峰会,并就新高考如何融汇中西及五种赋分制比较做出了分享。

  王学森老师认为:我们这次改革就是融汇中西,和以往的改革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芬兰、新加坡、台湾、美国、俄罗斯“高考”模式的分析,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新高考改革的影子。

  四十年高考改革回顾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当前新高考改革,40多年历程,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77年至1984年为制度恢复期,1985年至1998年为改革调整期,1999年至2013年为扩招发展期,2014年至今为试点深化期。

  “81年稳定下来之后逐渐发现,文理分科有弊端,就想着克服这个弊端。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想着补短板,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是用长处去工作的。”王学森老师在谈到高考改革历程时说道。

  回顾江苏高考改革,由“3+2”(2000年前)、“3+小综合”(2000年起)、“3+大综合”(2002年)、“3+1+1”(2003年起:“1+1”是6选2)、“3+1+1”(2008年起:物理、历史选一;剩下四科选一),再到本轮高考改革,可以发现和我们这次改革是有联系的。

  本轮高考改革目前有两种模式:“3+3”高考方案、“3+1+2”高考方案。王学森老师认为,两套方案都各有利弊。

  本轮高考改革2014年上海、浙江开始试点,在试点中,“3+3”模式的6选3有20种组合,落后地区大班额严重,缺教师、少教室,走班压力很大。同时,有个别组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虽然选科的目的是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但实际中,更多是从减少激烈的竞争、更易拿高分、将来好就业等功利角度出发。

  “赋分基数保护了尖子生,但也使差生赋得了远高于他实际水平的分数。赋分制使得弃考物理现象更加严重。如果将6选3方案推向全国,弃考物理现象如此严重,那么10年、20年后,我国的理工科人才将后继无人!从2014年到2020年,‘’3+3”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好在今年,浙江对此做出了调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希望上海也能做出调整!”王学森老师讲到。

  当前,八省市都执行“3+1+2”方案,即语数外必选,物理、历史中选1科,剩下4科中选2科。在此方案中物理、历史不能同时选。而剩余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化学最难,王老师认为,这可能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

  新高考的五种赋分制比较

  谈到新高考,必不可少的就是赋分制度。赋分制是让选择不同科的同学进行对比,将原始成绩进行赋分,解决因试题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

  不同地区,赋分制度也不同。当前,在实行新高考的地区,共有5种赋分制:

  ▼上海实行5等11级赋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实行5等21级赋分制

  ▼山东实行5等8级赋分制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实行5等级赋分制

  ▼海南实行标准分

  “我认为山东的赋分制zui.好,它是区分度zui.好,平均分也比较合理。有些省市区分度很差,平均分很高。”王学森老师认为上海的赋分制区分度最差,浙江、北京、天津的赋分制区分度较差,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的赋分制区分度较好,山东的赋分制区分度zui.好。5等8级赋分制(山东)比五等级赋分制更科学、更合理。

  对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展望

  “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智慧的中国人一定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教育方案、高考方案。”王学森老师在峰会中讲到。

  在王学森老师看来,京津沪可以采用3+3方案,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采用3+1+2方案,中西部可以采用3+2+1方案。已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弃考物理、弃考化学严重的可改为3+1+2方案或3+2+1方案。

  同时,王老师认为,学生选科时一定要听从内心的召唤,选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基础好的学科,这样上大学学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心情愉快还容易出成绩。我们每个人都是用长处去工作,没有必要刻意去补短板 。“有的时候需要补短板,但我们更需要扬长避短”

  “加入高考改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这是正确的。”王学森老师建议开始AP考试试点。选科和AP考试使人才具有多样性,尖子生能有更大发展,节约招生成本,保证教育公平。

  转自:未来人才升学规划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