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民国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看起来比我们轻松很多了!

发布于:百学网 2017-10-31

民国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看起来比我们轻松很多了!

    民国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高考对我国的教育界是有着很深的影响的,毕竟很多人都借此机会成功的扭转了自己的命运,相比于现在的文理分科,民国时候的高考可只是光考文科哦!想想也是比我们现在容易多了,下面就跟百学教育小编一起来看详细的内容。民国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看起来比我们轻松很多了!

  不断改良的教育体系

  清廷灭亡后,民国依然延续清朝的教育体系。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很像现在流行的"自主招生"。早年间新学和旧学交织,很多考生之前在学堂学到的东西也都层次不齐,所以学校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比较看重,而并不过多苛责专业水平。

  不过即便没有全国统考,部分高校之间还是会举行统一考试,北洋时期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浸会大学等教会学校举行过新生统考。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更是始终同步招考和教学。除了北洋时期各个大学可以自由放任地出题测验考生以外,整个民国时代的大学入学考试都是要受政府监管的,不同高校的试题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而考试科目则基本雷同。1933年之前各校文理分科(理科当时叫"实科"),学生比例却没有规定,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报考

  那个时代的考试比较崇尚个性和自主,毕竟考生也并不多。民国时期的大学是精英教育,能够读大学的人多出于殷实之家。和现在高考强调标准和统一相比,似乎显得更有特色。但如今全中国这么多人,这么多学校,首先需要确定的反而是在统一教育下的公平问题。不过众所周知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所以这些年,越来越有自主发展的趋势了。

 

 那些年是怎么考试

  1929年,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入学只考五门,国文、外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和化学。还有一些大学比如武汉大学文科会多个三四门,比如政府要求加入的党义(可以理解为政治课)、数学、地理、物理,连英语都不是必考项,而北大的国文考试,其实就是一道作文题,把文章写好就可以得分了。但这篇文章并不好写,它依然带着一些旧时代政论文的范式。比如1934年国立交通大学的作文题为"孔子言学尚乐,孟子言学尚扩,荀子言学尚积说",1942年国立湖南大学的作文题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这既要求考生的古文功底,也需要他展现一定的视野和历史观。

  在三十年代,国家规定的正规考试,除高考外,高中生还要参加会考,拿到毕业证才能参加高考。会考就成了通往高考路上的一道门槛。到了1939 年,全国各大学统一招生考试就变得复杂多了。统考包括笔试和口试,口试是针对师范学院的考生。笔试分三组,都是考七门:第一组为文、法、商学院、师范教育、史地、家政等学系;第二组为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第三组为医学院,农学院各系及师范博物系等。

  短小精悍的高考卷

  比起如今几十到数百题的高考试卷,民国试卷可以说是绝对的短小精悍。无论国文、英文还是算学、史地,一般都是四五道题,最长不超过十五道题。不过因为大家都想考上,所以考生们仍然要花费大量心血做训练,所以也相应产生了一些考试培训班,有密集的题海,也有知名的押题老师。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是高校最集中的地方,所以也出现假期大量考生来京来沪补课的盛况,于今天似乎并无二致。

  特殊时期也招生

  在抗战时期,许多城市沦陷,很多大学师生流离失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所以全国统考自然也没办法展开了。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都知道教育绝对不能中止。于是民国教育部根据时势,制订和推广了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由民国教育部划分出相应考区,指定区内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张卷子,设一家召集大学组织牵头,联合招生。1942年,全国划为10个联合招生区。如昆明区,西南联大为召集学校;重庆区所属10个院校,中央大学为召集学校。

  而战争年代,能坚持上完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有点本事的人,所以原来继续参加考试的人,通常录取的几率也很大。在战火中继续坚持办学的方针,也为前方培养了人才,很多人一毕业就奔赴战场,为抗战事业做出贡献。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